
大傩之禮。古代在臘月舉行的驅除疫鬼的儀式。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喜起慶隆二舞》:“又於庭外丹陛間,作虎豹異獸形,扮八大人騎禺馬作逐射狀,頗沿古人儺禮之意,謂之《喜起舞》。” 歐陽予倩 《唐代舞蹈》第二章第六節:“行傩禮時,要選五百名年齡在十二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穿上紅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傩禮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驅疫祈福儀式,具體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核心定義
傩禮即“大傩之禮”,是古代在臘月(農曆十二月)舉行的驅除疫鬼的儀式。其名稱中“傩”特指驅疫逐鬼的巫術舞蹈,“禮”則代表規範化的祭祀儀式。
儀式内容
• 時間:主要在歲末臘月舉行,亦有春秋兩季的衍生形式。
• 形式:參與者戴面具扮神獸(如虎豹),模拟逐射疫鬼的動作,并伴有特定舞蹈。
• 角色:唐代文獻記載需選拔12-16歲少年(稱“侲子”),着紅衣、戴面具參與儀式。
曆史演變
傩禮起源于先秦巫術,清代文獻《嘯亭續錄》提到宮廷舞蹈《喜起舞》中仍保留傩禮元素,表現為騎禺馬驅逐異獸的表演形式。唐宋時期逐漸從宗教儀式演變為兼具娛樂性質的舞蹈活動。
文化意義
作為古代“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傩禮融合了原始信仰、藝術表演和社會教化功能,體現了古人通過儀式調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訴求。其面具、舞蹈等元素對後世戲曲、民俗活動産生深遠影響。
《傩禮》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古代中國漢族傳統的一種祭祀儀式。這個祭祀儀式通常在農曆正月進行,人們穿着奇異的傩衣,戴着怪異的傩面具,跳舞唱戲,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傩禮》是一種重要的宗教活動,體現了古代漢族人民崇神祭祀的傳統。
《傩禮》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兒(人)和示(祭祀)。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傩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記·月令》中就有對傩祭的記載。在古代,傩祭的形式可能不同于現今,但基本的祭祀活動和儀式并未改變。
《傩禮》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儺禮」。
在古代,傩禮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記錄,漢代的九個傩面具上分别刻有「陰、陽、 和、明、 豊、邪、 大、華、 燎」等,可能與當時傩祭相關的意象有關。
1. 他們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傩禮慶祝豐收。
2. 在傩禮的儀式上,舞者們身着異彩紛呈的傩衣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近義詞:祭祀、慶典、儀式、宗教活動
反義詞:現代、非宗教、世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