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行冠禮,賓客酌冠者醴酒時的祝辭。《儀禮·士冠禮》:“醴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醴辭
“醴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禮儀文化的複合詞,其含義與特定的儀式和表達形式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釋義
“醴辭”指古代在行醴禮時所誦讀的祝辭或贊辭。“醴”本指一種甜酒,常用于祭祀、宴飨或冠禮、婚禮等儀式。“辭”即言辭、文辭。因此,“醴辭”特指在敬獻醴酒這一特定禮儀環節中,由主持者或參與者誦讀的、符合禮制規範的固定或即興的頌美、祝福之辭。其核心在于禮儀場合中與獻醴酒相伴的儀式性語言表達。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出處與典籍依據
該詞及其所指的禮儀行為多見于記載古代禮制的典籍中。例如在《儀禮》所記載的士冠禮中,就有明确的行醴禮環節及相應的醴辭。當主人向加冠後的賓客(或新加冠者)敬獻醴酒時,會伴隨誦讀醴辭,表達對賓客的感謝、對新成年者的祝福與期許。鄭玄等古代學者在注釋這些禮經時,也常對“醴辭”的具體内容和用意進行闡釋。
來源:《儀禮·士冠禮》及鄭玄注
結構與用法分析
應用場景與曆史語境
“醴辭”主要應用于先秦至漢代的貴族禮儀生活中,尤其是在冠禮、婚禮、飨禮、燕禮等需要以醴酒敬獻賓客或儀式主角的重要場合。其内容通常莊重典雅,體現禮的精神和對賓客的尊重,以及對儀式主角(如新成年者、新婚者)的美好祝願。隨着時代變遷和禮制簡化,“醴辭”作為一種具體的儀式用語逐漸淡出日常,但其作為禮樂文化的一部分,仍為研究古代禮儀和文學者所關注。
來源:《禮記》相關篇章及曆代禮學研究著作
現代意義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醴辭”是一個非常用詞,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禮制、文化史、經學或古典文學的學術語境中。它代表着古代禮儀文化中語言與儀式緊密結合的一個具體例證,具有曆史文化價值。普通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通常不收錄此詞,其釋義需參考大型曆史性語文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或專門的經學、禮學工具書。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及相關學術研究文獻
“醴辭”是古代禮儀中的特定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醴辭指古代男子行冠禮時,賓客向受禮者(冠者)敬獻醴酒時誦讀的祝辭。其核心功能是通過儀式化的語言表達對冠者的祝福與期許,内容多涉及品德、福壽等吉祥寓意。
源自《儀禮·士冠禮》,原文記載的醴辭為:
“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大意是:甘美的醴酒醇厚,祭品芬芳,受禮者跪拜接受并祭祀,以此确立吉祥,承蒙上天福佑,長壽安康。
專用于冠禮(男子成年禮),是禮儀流程的重要環節,通過醴辭傳遞家族與社會對成年者的期望,具有強化倫理教化的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冠禮流程或《儀禮》相關内容,可參考《儀禮》原文或相關禮制研究文獻。
哀矜懲創冰炭不同器傧畔博敞駁違布衣蔬食大瘠煩惱薪風華絕代奉問風篠腐飯郜鼎給貸鬼蛾貴品國毀函塞紅生厚笃笃畫荻丸熊忽慢檢屍救過不暇久已後具器食凱安路霸蘆笳論堂鹿頭城茂士黾俯墨裁納缽骈傍陴倪皮室軍皮軒坡壟籤條勤進秋序鼽窒确固不拔褥單沈墊盛代石獸時憲書熟田厮攪炭田天地頭天險同寮穨爾瘟君香爐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