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所說五眼之一。又稱天趣眼,能透視六道、遠近、上下、前後、内外及未來等。《大智度論》卷五:“於眼,得色6*界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衆生諸物,若近,若遠,若麁,若細,諸色無不能照。”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預覩未來。” 唐 王維 《夏日過青龍寺谒操禅師》詩:“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
(2).指天神之眼。《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玉帝天眼一看,果然便向那人道:‘似你這等的功行,便是我這裡也無天條可引。’”
(3).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說。詩文中常用以指月亮。 唐 盧仝 《月蝕詩》:“皇天要識物,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勞四體,與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見天眼,感荷天地力。” 明 劉基 《次韻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蝕詩》:“不知妖恠從何來,惝恍初驚天眼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天眼漢語 快速查詢。
“天眼”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其含義因文化、宗教和現代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佛教定義
天眼是佛教“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能透視六道衆生的生死輪回、遠近事物及未來景象,屬于修得的神通能力。例如《大智度論》提到天眼可“照見粗細遠近一切諸色”。
道教與民間信仰
道教認為天眼是位于眉心的“第三隻眼”,象征靈性洞察力,能感知無形能量、陰靈等超自然存在。民間傳說中,天眼通修行者可内視、遙視,甚至破除邪祟。
天眼的核心含義圍繞“超越常人的觀察力”展開,宗教中強調神通與修行,文學中借喻自然天體,現代科技則賦予其探索宇宙的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領域(如佛教五眼、FAST工程),可查看相關來源。
《天眼》這個詞是指具有極強觀察力和洞察力的眼睛,也可指某類觀測或偵察設備。
《天眼》的拆分部首為“一”和“目”,其筆畫數為9。
《天眼》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和民間傳說。
《天眼》的繁體字為「天眼」。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今天略有不同,但《天眼》在古時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的眼睛犀利如天眼,能洞察事物的本質。
2. 天眼衛是中國科學家們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
1. 天空、眼光、明眸皓齒、天神妙目。
1. 一目十行、辨别如鼻、洞若觀火。
1. 盲目、閉目塞聽、視而不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