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潰逃的士兵。《史記·吳王濞列傳》:“ 東越 兵可萬餘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新五代史·雜傳·朱宣》:“﹝ 梁太祖 ﹞乃馳檄 兗 鄆 ,言 宣 瑾 多誘 宣武 軍卒亡以東,乃發兵收亡卒。”
(2).戰死的士兵。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詩:“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
"亡卒"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單字本義和典籍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單字訓诂
"亡":《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本義為"逃亡",如《史記·陳涉世家》"今亡亦死";引申義包含"失去"(《說文解字》:"亡,逃也")和"死亡"(《古代漢語詞典》收錄此義項)。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亡"在現代漢語中主要表"死亡"義。
"卒":《辭海》釋為"步兵",特指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即用此義。漢代以後逐漸引申為"士兵"通稱,如《史記·高祖本紀》"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二、複合詞釋義 "亡卒"在古籍中呈現雙重語義特征:
三、語義辨析 需注意語境對詞義的制約作用:
(參考文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漢書》點校本、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亡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曆史文獻中有兩種主要解釋,以下為詳細說明:
潰逃的士兵
指在戰争中逃離戰場的士兵。這一含義源自《史記·吳王濞列傳》中的記載:“東越兵可萬餘人,乃使人收聚亡卒”, 描述吳王劉濞收編潰散士兵的情景。
戰死的士兵
指在戰場上犧牲的軍人。例如唐代白居易《七德舞》中寫道:“亡卒遺骸散帛收”, 提及對陣亡士兵遺骸的安置。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描述戰争背景下士兵的兩種命運。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學術研究或古文解析。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新五代史》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
鳌海拌嘴屏棄波神朝常察悉澄陽春瘴殂逝大門定王台斷缣寸紙煩抱浮來暫去符樣拂衣拱柱,拱墩含漬恒量何物黃塵彙演建柏匠工吉丁當靜襟禁戒繼天立極九緯吉烏亟務積陰孔膠陵令靈韤戾沓論味明燦冥谶冥迹默書摸頭木弓偏固遷改蒨巧麇集阮何桑蠍詩經松珠太師槅天時地利人和挽辂玩繹汙君憸人小遺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