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的意思、上網的詳細解釋
上網的解釋
操作電子計算機進入互聯網,在網絡上進行信息檢索、查詢等(跟‘下網’相對)。
詞語分解
- 上的解釋 上 à 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樓上。上邊。 次序或時間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級和質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車。上升。 去
- 網的解釋 網 (網) ǎ 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的器具:魚網。網羅。網開一面(喻用寬大的态度來對待)。網漏吞舟(喻法令太寬,使壞人漏網)。 形狀像網的東西:電網。發網。 像網一樣的縱橫交錯的組織或系統:網點。
專業解析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上網”一詞的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個層面: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邏輯
•“上”:取“連接、進入”之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35頁),體現主動接入的動作性。
•“網”:原指網狀物,引申為“互聯網”(Internet)的簡稱(《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352頁),指由計算機相互連接形成的全球性信息網絡。
二者組合構成動賓短語,字面意為“接入網絡”。
二、現代規範釋義
指用戶通過計算機、手機等終端設備,利用通信技術(如寬帶、移動網絡)訪問互聯網資源的行為。核心特征包括:
- 技術依賴:需借助調制解調器、路由器等硬件及TCP/IP協議實現連接(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學與計算機卷》)。
- 行為目的:涵蓋信息檢索(如浏覽網頁)、實時通信(如即時聊天)、數據交互(如文件傳輸)等活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第1147頁)。
三、社會應用場景
在當代語境中,“上網”延伸指代一切線上活動,例如:
•生活場景:線上購物(網購)、遠程辦公、社交媒體互動;
•技術演進:從早期電話撥號上網(56K Modem)發展到光纖寬帶、5G移動網絡(參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業發展統計公報》)。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 《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https://www.zgbk.com/(電子學與計算機卷“互聯網”條目)
-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通信業發展統計報告》:https://www.miit.gov.cn/(年度公開數據)
(注:詞典釋義部分未标注鍊接因紙質出版物無直接電子源,線上來源均采用官方可驗證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上網”是一個現代常用詞彙,通常指通過電子設備連接到互聯網(Internet),進行信息獲取、交流或操作的行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
1.基礎定義
“上網”即“接入互聯網”,指用戶通過電腦、手機、平闆等終端設備,利用有線(如光纖)或無線(如Wi-Fi、移動數據)技術,連接到全球性的計算機網絡(互聯網),從而訪問網站、使用線上服務或進行數據交互。
2.技術實現
- 設備:需具備網絡功能的設備(如路由器、調制解調器)及終端(電腦、手機)。
- 網絡服務提供商(ISP):用戶通過運營商(如中國電信、Comcast)提供的服務接入互聯網。
- 協議與地址:依賴TCP/IP協議,每台設備有唯一IP地址,實現數據路由。
3.常見活動
- 信息獲取:浏覽新聞、搜索資料、觀看視頻。
- 社交溝通:使用微信、微博、Facebook等平台。
- 商業行為:網購(如淘寶、亞馬遜)、線上支付、遠程辦公。
- 娛樂與學習:遊戲、線上課程、流媒體(如Netflix)。
4.曆史與發展
- 起源: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ARPANET項目為雛形,1983年TCP/IP協議确立為互聯網基礎。
- 普及:1990年代萬維網(WWW)發明後,互聯網從學術走向大衆。
- 移動化:2010年後智能手機普及,推動“隨時隨地上網”。
5.相關術語辨析
- “聯網”:廣義指設備連接網絡(不一定是互聯網)。
- “線上”:特指當前處于聯網狀态(如“線上聊天”)。
- “沖浪”:比喻隨意浏覽網頁(源自早期網民對Web Surfing的戲稱)。
注意事項
- 網絡安全:需防範病毒、釣魚網站、隱私洩露。
- 合理使用:避免沉迷網絡或依賴虛假信息。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技術細節(如DNS解析、HTTP協議等),可進一步說明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
備不住變食蔽固殘害怅如鏟迹銷聲成允癡兒女癡福瞅粘畜穢雌霓之誦賜谥存救打早動移鬥夥多端寡要二寳耳聽八方風令奉粟公才公望公仆夾介儉然金襕錦駝金杏鹫頭祭養局内人攬抱廬劇馬流眉怃呢呢癡癡披雲破冢嗆嗽前男其奈我何秋祠宂積入立上界山險深險攝衽石局書呆樹塞門碎霜所易特免鼍鼓溫耎吾曹狎躐銷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