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蠹國害民的人或事。《商君書·去強》:“農、商、官三者,國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蝨官者六: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又:“國無禮樂蝨官必強……蝨官生必削。”一說,官為“害”之形誤。 高亨 注:“蝨官義不可通,當作蝨害,害、官因字形似而誤。蝨者害人之蟲,故謂之蝨害。” 唐 杜牧 《書處州韓吏部孔子廟碑陰》:“彼 商鞅 者,能耕能戰,能行其法,基 秦 為強,曰:‘彼仁義虱官也,可以置之。’”
“蝨官”是古代文獻中的特定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蝨官”指蠹國害民的人或事,用于批判危害國家、損害民衆利益的行為或人。例如《商君書》中強調“蝨官生必削”,将這類現象視為國家衰弱的根源。
唐代杜牧在《書處州韓吏部孔子廟碑陰》中引用商鞅觀點,稱“仁義”為“蝨官”,反映法家思想中對儒家學說的批判。
“蝨官”作為貶義詞,核心含義是對國家治理有害的因素,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其争議點主要在字形誤抄問題,但主流解釋仍以“蠹國害民”為核心。
蝨官(lǐ guān)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寄生在人和動物身上的小昆蟲——虱子。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部分是“蟲”字的繁體形式,可以拆分為“虍”和“蟲”兩個部首。虍是一個古代漢字部首,表示虎的頭部形态,可以解釋為蟲身上的頭部。蟲,古代漢字部首之一,表示蟲子。右邊的部分是“官”字,表示居住、處所的意思。
《蝨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詩經·小雅·谷風》中有一段描述“斯幹之已蹲,庶幾痾身。”(注:斯幹指虱子,蹲指寄生于人體)。這段古代文獻的記載說明了蝨官作為一個漢字詞彙的存在。另外,蝨官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被列為常用字。
蝨官這個漢字的繁體形式為“蝨官”。繁體字是指在字形上加入了更多的筆畫,相對于簡化字,更加複雜。繁體字在傳統文化圈仍然被廣泛使用,因此蝨官這個詞的繁體形式也有一定的使用範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蝨官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由于古代漢字的書寫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形狀變化和結構調整,蝨官的寫法也有所不同。然而,這些變化主要是在字形的外部結構方面,對于蝨官這個詞的含義并沒有太大影響。
以下是一些關于蝨官的例句:
1. 這隻狗上的蝨官太多了,需要及時清理。
2. 學校發現了一起蝨官傳播的病例,立即采取了措施進行防控。
3. 她帶回家的小貓身上竟然有蝨官,她不得不送它去洗澡。
以下是與蝨官相關的組詞:
1. 蝨蟲(lǐ chóng):指虱子,包括寄生在人和動物身上的各種虱子。
以下是與蝨官相關的近義詞:
1. 虱子(shī zi):也是指寄生在人和動物身上的小昆蟲。
以下是與蝨官相關的反義詞:
1. 官蝨:指居住在官員身上的虱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