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的意思、妲己的詳細解釋
妲己的解釋
商纣 的寵妃。 有蘇氏 女,姓 己 名 妲 。 周武王 滅 商 時被殺。見《國語·晉語一》、《史記·殷本紀》。
詞語分解
- 妲的解釋 妲 á 〔妲己〕古人名,中國商代纣王的寵妃。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己的解釋 己 ǐ 對别人稱本身:自己。知己。反求諸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幹的第六位,用作順序第六的代稱。 人彼 筆畫數:; 部首:己;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妲己是中國古代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的寵妃,其形象在曆史與文學中存在多維度解讀:
一、曆史原型
-
身份背景
妲己姓己,名妲,來自有蘇氏部落(今河南省溫縣),又稱“蘇妲己”。商纣王帝辛征伐有蘇氏時,部落獻妲己求和,她因此入宮成為纣王妃子。
-
史書記載
《史記·殷本紀》記載,纣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并描述其發明“炮烙之刑”等暴行,加速商朝滅亡。
二、文學形象與傳說
-
“紅顔禍水”象征
傳統文獻将妲己與夏之妺喜、周之褒姒并稱“四大妖姬”,認為她以色惑主、殘害忠良(如慫恿纣王剖比幹之心),成為亡國禍因。
-
神話演繹
《封神演義》将其塑造為九尾狐化身,受女娲之命禍亂商朝,最終被姜子牙斬殺。這一虛構形象影響深遠,強化了其“妖媚毒辣”的标籤。
三、現代視角
-
曆史評價争議
部分學者指出,妲己的惡行可能被周朝史官誇大,以凸顯纣王暴虐,鞏固周政權合法性。考古發現亦顯示商朝滅亡與長期社會矛盾相關,非單一女性可左右。
-
文化符號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妲己”常被借喻為美貌而危險的人物,或用于批判将政治失敗歸咎女性的傳統叙事。
妲己既是真實存在的曆史人物,也是文學虛構的經典反派。其形象融合了史實、政治隱喻與民間想象,反映了古代對女性權力的複雜态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國語》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妲己(dá jǐ)這個詞是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個美麗而危險的女妖。妲己的故事出自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山海經》中的《西山經》和《南山經》。她被描繪為一個美麗而狡詐的女性,善于魅惑男性,并對他們施加誘惑與毒害。
妲己的拆分部首是女,并由6個筆畫構成。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和文學作品。妲己是商朝末年的一位美麗婦人,她具有迷人的外貌和卓越的才華,但也因為她的邪惡行為而聞名于世。傳說中,她心機深沉,妄圖借助自己的美色和智慧謀取權勢。她的故事被後人改編為戲劇、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
妲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妲己」。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妲己的基本形狀和意義不變。
一些例句包括:
- 她的詭計和美貌使她成為一位現代版的妲己。
- 她的行為有些像妲己,總是試圖操控他人。
- 她展現出了妲己般的魅力和危險。
與妲己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妲己式、妲己化等。 近義詞可能有愛美豔、妖豔等。反義詞可能有正直、善良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