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魚。 唐 孟郊 《峽哀》詩之八:“仄田無異稼,毒水多獰鱗。”
“獰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íng lín,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具體指代
該詞多見于古詩文,如唐代孟郊《峽哀》中“毒水多獰鱗”,描述毒性水域中兇惡的魚類,暗喻環境險惡或危險生物。
比喻與引申
部分資料提到,“獰鱗”在《莊子·秋水》中比喻“兇惡外表但本質短暫的現象”,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文注解。
獰鱗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兇猛、可怕的樣子。
獰字包含犬部和艮部,其中犬部表示與狗相關,艮部表示堅固、穩定的意思。鱗字由魚部和令部構成,魚部表示與魚有關,令部則代表指揮、統治。
獰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如《水經注·沈水》使用了“獰鱗”一詞來描述魚類的形态。後來,它逐漸演變為形容人或事物兇猛、可怕的樣子的形容詞。
獰鱗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獰鱗」。
在古代,獰鱗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字形依然相似。
1. 他悄悄地逼近,面容獰鱗,讓人不寒而栗。
2. 那隻狼的眼神裡透着獰鱗的兇煞。
獰視、獰笑、魚鱗、魚糟狗魯。
兇猛、惡劣、可怕。
和緩、溫和、溫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