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薄的姿質。古代帝王自謙之詞。《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六年》:“朕以眇質,獲承至尊;念國家積累之基,遭外侮侵陵之患。”參見“ 眇身 ”、“ 眇躬 ”。
"眇質"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構詞語素與古籍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語素解析 "眇"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一目小也"(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本指單目視力障礙,引申為微小、低微之意;"質"在《玉篇》中注為"體也、樸也"(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指本質或資質。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可解作"微小的資質"或"卑微的本質"。
二、古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皇後紀》:"妾昭儀以眇質陋姿,猥蒙聖恩",此處借身體殘缺暗喻身份卑微(來源: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全譯》)。宋代李綱《乞緻仕第三狀》雲:"臣以眇質,誤蒙器使",則轉為自謙之辭,表達才能平庸之意(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宋文》)。
三、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但在古文獻研究領域仍具兩重含義:
(注:因權威詞典未單獨收錄該詞目,釋義綜合自《王力古漢語字典》《辭源》等工具書的語素分析及古籍語料庫考據)
“眇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眇質”讀作miǎozhì,意為“菲薄的姿質”。“眇”原指微小、低微,“質”指資質或本質,組合後多用于古代帝王自謙,表達自身才能或地位微不足道。
2. 用法與語境
該詞屬于謙辭,常見于帝王诏書或文書中。例如《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六年》記載宋高宗自述:“朕以眇質,獲承至尊”,意為以卑微之身繼承皇位,強調責任重大而自身能力有限。
3. 相關詞語與成語
注意:現代漢語中“眇質”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白棒邊萌彪煥标鮮必操勝券比際財貢漕臣承衾次路啿啿倒噎氣耳音鵝溪蠒法國號阜鄉舄刮涎卦爻行鍼寒武紀喝神斷鬼核算湖灘架肩擊毂腳花嚼咽即即勁急靜簡金勒拘欄可又來口唾雷陣雨澧澧胪歡魯男子輪辋鹿園密揭銘述蜜語甜言難以為繼韸韸竊視瓊花铨品瓤口兒惹目人熊繩檢盛暑收攝收心書劄擿埴推迻韡萼五行家西風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