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薄的姿質。古代帝王自謙之詞。《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六年》:“朕以眇質,獲承至尊;念國家積累之基,遭外侮侵陵之患。”參見“ 眇身 ”、“ 眇躬 ”。
“眇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眇質”讀作miǎozhì,意為“菲薄的姿質”。“眇”原指微小、低微,“質”指資質或本質,組合後多用于古代帝王自謙,表達自身才能或地位微不足道。
2. 用法與語境
該詞屬于謙辭,常見于帝王诏書或文書中。例如《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六年》記載宋高宗自述:“朕以眇質,獲承至尊”,意為以卑微之身繼承皇位,強調責任重大而自身能力有限。
3. 相關詞語與成語
注意:現代漢語中“眇質”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眇質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詞,意為微小而精妙的品質或特征。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眇”和“質”。眇質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起初的意思是形容質地微小、細緻的物體。
拆分眇質的部首是目(mù), 分别由“目”和“質”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書寫筆畫分别是八畫和十畫。
眇質的繁體字為“眇質”,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常使用“眇質”作為眇質的寫法。
1. 這幅畫的眇質非常出色,每一筆每一畫都表現出藝術家的精湛技巧。
2. 他的演講以文字的眇質和沉穩的語調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組詞:眇質無法分割成其他詞語,它是一個獨立的詞彙。
近義詞:微妙、精湛、卓越、細膩。
反義詞:粗糙、笨拙、粗魯、粗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