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氣消失。《南史·曹景宗傳》:“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此邑邑使人氣盡。”
(2).呼吸停止。 明 高明 《琵琶記·勉食姑嫜》:“力盡計窮淚亦竭,看看氣盡知何日,高岡黃土漫成堆。”
“氣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及現代語境:
生氣消失
指情緒上的沮喪或意志消沉,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狀态。例如《南史·曹景宗傳》中“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此邑邑使人氣盡”,形容因壓抑環境導緻情緒低落。現代用法可擴展為比喻義,如“士氣盡喪”表示鬥志完全喪失。
呼吸停止
表示生命終結的委婉說法,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明代高明《琵琶記·勉食姑嫜》中“看看氣盡知何日”,描述瀕死狀态。
該詞屬書面語,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南史》《琵琶記》等文獻或相關詞典。
《氣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精神力量耗盡,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形容人或事物達到極限、無法再繼續下去。
《氣盡》這個成語的部首是「氣」,總共有4畫。
「氣」字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意為氣息、呼吸或精神力量。它的構造由「氣」和「氏」兩個部分組成,共有4畫。
「盡」字的部首是「屍」,總共有6畫。
「盡」字意為達到了極限,消耗完全,沒有剩餘。它的構造由「屍」和「巾」兩個部分組成,共有6畫。
《氣盡》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莊子·逍遙遊》。在文中有一句話「飛沉無所辟,因是其所盡也」,其中的「其所盡也」就是指氣盡。
《氣盡》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氣盡」。
在古代漢字中,「氣盡」成語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由于字形演變和發展,一些細節可能有所差異。
1. 他在比賽中全力以赴,最終氣盡力竭,無法繼續下去。
2. 在關鍵時刻,我們不能輕易放棄,要堅持到底,不讓自己氣盡。
氣勢如虹、精氣神、傾盡全力、力盡筋疲
近義詞:筋疲力盡、氣焰嚣張、臨近崩潰
反義詞:士氣高漲、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