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因緣的意思、十二因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因緣的解釋

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系。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下·梁京師釋保志》:“上嘗問 誌 雲:‘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 誌 答雲:‘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 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廣位而出無明;十二因緣,自普濟而登彼岸。”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深知十二緣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際的本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因緣是佛教核心理論之一,用以解釋衆生生死輪回的根源及解脫之道。它由十二個互為因果的環節構成,揭示了從“無明”到“老死”的流轉過程。以下從定義、構成、三世因果及意義四方面展開說明:

一、定義與核心思想

十二因緣(梵文:Nidāna)又名十二緣起支,是佛陀通過自證提出的生命現象規律。其核心思想為“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強調一切現象皆因條件而生滅,通過三世因果解釋人生痛苦的本質。

二、十二支詳解(順觀流轉門)

  1. 過去世因

    • 無明:對佛法真理(如無常、無我)的無知,是煩惱根源。
    • 行:因無明産生的善惡業力,形成輪回動力。
  2. 現在世果

    • 識:業力牽引的投生心識。
    • 名色:胎中未成形的身心(名指精神,色指物質)。
    •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成熟。
  3. 現在世因

    • 觸:感官接觸外境。
    • 受:接觸後産生苦樂感受。
    • 愛:對感受的貪愛執取。
    • 取:強化貪愛的主動追求。
    • 有:新業力的形成,導緻未來輪回。
  4. 未來世果

    • 生:再次投生。
    • 老死:衰老死亡及伴隨的憂悲苦惱。

三、三世兩重因果

四、解脫意義(逆觀還滅門)

佛教認為,通過修行破除“無明”,可依次斷滅後續環節,最終脫離輪回。如《心經》所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強調超越因緣束縛的涅槃境界。

附:簡記口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理論不僅解釋個體命運差異(如提到的“同類不相應現象”),也為佛教修行的次第提供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二因緣》的意思

《十二因緣》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生命存在和輪回的原因和結果連續之理。它是佛教所講的宇宙間一切存在的基本法則之一,也是人們追尋解脫和以正念增長的重要思想基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二因緣》的拆分部首是“艸”和“雲”,部首是指漢字的分類标志,有助于找到字形的規律以及其字義的解釋。它的筆畫數為15畫,筆畫是指書寫漢字所需的線條數。

來源和繁體

《十二因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最早由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提出。在中國傳播後,逐漸融入了中國文化。原本以繁體形式寫作的《十二因緣》在漢字簡化運動後,被改為現代簡體字形式的《十二因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十二因緣》在古時的寫法是略有差異的,字形更加繁複,結構更加複雜。這是因為漢字在曆史演變過程中經曆了多次改革和演變,而今天的字形則是經過簡化和規範化的結果。

例句

1. 人們相信十二因緣是生命存在和輪回的根本法則。 2. 深入理解十二因緣可以幫助我們明了生命的本質。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十二因緣果、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生死輪回等。

近義詞:緣起、因果、業果等。

反義詞:解脫、涅槃、無因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