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二因緣的意思、十二因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二因緣的解釋

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系。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下·梁京師釋保志》:“上嘗問 誌 雲:‘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 誌 答雲:‘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 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廣位而出無明;十二因緣,自普濟而登彼岸。”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深知十二緣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際的本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二因緣是佛教核心教義之一,指衆生輪回過程中十二個互為因果的環節。根據《佛學大辭典》定義,其構成包括:

  1. 無明:對佛法真理的蒙昧無知,為輪回之始。
  2. 行:由無明引發的善惡業力,如《成唯識論》所述“牽引業力,名為行支”。
  3. 識:業力牽引形成的投胎主體,即神識。
  4. 名色:受胎初期身心未分狀态,《俱舍論》釋為“色謂色蘊,名即非色”。
  5.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發育完備。
  6. 觸:六根接觸外境,産生感知。
  7. 受:由觸引發的苦樂感受,據《清淨道論》分析為“領納作用”。
  8. 愛:對感受産生的貪着,如渴愛生存。
  9. 取:執着追求,強化業力。
  10. 有:形成新業力的存在狀态。
  11. 生:依業受生。
  12. 老死:生命終結,再啟輪回。

此理論揭示緣起法則,被《雜阿含經》稱為“佛法的中心思想”(CBETA電子佛典集成)。十二支分屬三世因果,前兩支為過去因,中間八支為現在果與現在因,末兩支為未來果。

網絡擴展解釋

十二因緣是佛教核心理論之一,用以解釋衆生生死輪回的根源及解脫之道。它由十二個互為因果的環節構成,揭示了從“無明”到“老死”的流轉過程。以下從定義、構成、三世因果及意義四方面展開說明:

一、定義與核心思想

十二因緣(梵文:Nidāna)又名十二緣起支,是佛陀通過自證提出的生命現象規律。其核心思想為“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強調一切現象皆因條件而生滅,通過三世因果解釋人生痛苦的本質。

二、十二支詳解(順觀流轉門)

  1. 過去世因

    • 無明:對佛法真理(如無常、無我)的無知,是煩惱根源。
    • 行:因無明産生的善惡業力,形成輪回動力。
  2. 現在世果

    • 識:業力牽引的投生心識。
    • 名色:胎中未成形的身心(名指精神,色指物質)。
    •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成熟。
  3. 現在世因

    • 觸:感官接觸外境。
    • 受:接觸後産生苦樂感受。
    • 愛:對感受的貪愛執取。
    • 取:強化貪愛的主動追求。
    • 有:新業力的形成,導緻未來輪回。
  4. 未來世果

    • 生:再次投生。
    • 老死:衰老死亡及伴隨的憂悲苦惱。

三、三世兩重因果

四、解脫意義(逆觀還滅門)

佛教認為,通過修行破除“無明”,可依次斷滅後續環節,最終脫離輪回。如《心經》所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強調超越因緣束縛的涅槃境界。

附:簡記口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理論不僅解釋個體命運差異(如提到的“同類不相應現象”),也為佛教修行的次第提供依據。

别人正在浏覽...

拔宅飛升彩唱參伍錯縱虿尾書産莳陳腐齒德穿屋儲吏錯落不齊道僮大天光蝶翎封境浮翠流丹負虧拂逆感甄高渾海闊天高鬨傳黃曆讙駭恢闡翚飛虎嘯狼號奸禽驕兒騃女借如稽緩景教稷嗣君劇權渴悶誇大其詞廥倉酷償來古流離颠疐露馬腳怒華匹合前覺前茅愆忒輕鹢糗粻起役騎卒帬腰柔澤燒畲盛樂訟矢恬靖填書瓦術文衣消悶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