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飏的意思、簸飏的詳細解釋
簸飏的解釋
見“ 簸揚 ”。
詞語分解
- 簸的解釋 簸 ò 〔簸箕〕a.揚糠除穢、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條或鐵皮制成,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b.簸箕形的指紋(“ 箕”均讀輕聲)。 簸 ǒ 用簸箕颠動米糧,揚去糠秕和灰塵:簸谷。 颠動搖晃:颠簸。簸
- 飏的解釋 飏 (颺) á 同“揚”③。 筆畫數:; 部首: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簸飏”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 本義:指用簸箕等工具将谷物揚起,通過風力分離糠秕、灰塵等雜質。這是古代農業中常見的谷物處理方式。例如《詩經·小雅·大東》提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用“箕”(星宿名)反襯簸揚的動作。
2. 引申含義
- 物理層面的揚撒:如元代薩都剌詩中“簸揚弄珠人,冰簾挂寒月”,形容揚撒物體時的動态場景。
- 抽象層面的去除或淨化: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到“簸揚埃穢”,比喻學者通過治學清除思想雜質。
- 宣揚或張揚:如文獻中“簸揚”可指對某種觀點、名聲的傳播。
3. 讀音與用法
- 拼音:存在“bò yáng”和“bǒ yáng”兩種讀音,現代漢語中更常用“bò yáng”。
- 詞性:多為動詞,可單獨使用(如“簸飏之”),或與名詞搭配(如“簸飏谷物”)。
“簸飏”既描述具體的農事動作,也延伸出抽象的文化意涵,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脈絡。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詩經》《顔氏家訓》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簸飏》這個詞是形容風中草木搖曳的景象。下面是對該詞的拆分、來源、繁體、古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簡要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簸(筆畫:12):篦的又音,從竹的竹和蔔,表示撥動,拆動。
- 飏(筆畫:12):風的又音,從風的風和頁,表示風力帶動物體飛舞。
來源:
《簸飏》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其意指風吹草木搖曳不定的景象,形容風勢明顯。
繁體:
簸飏(簸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簸飏》一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即簸飏。
例句:
- 秋日的微風,讓樹葉在簸飏中跳躍。
- 看着兒童手裡的風筝,不禁讓人想起了簸飏的美妙場景。
組詞:
簸箕(用于清掃雜物的工具);簸籮(一種用竹簾編制的器物,用來抛篩物品);
簸揚(形容簸箕揚起從而抛物);飄飏(形容物體在空中飄動)。
近義詞:
搖曳、飛舞、飄動。
反義詞:
靜止、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