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山立寨或出沒于山林的盜賊。《後漢書·侯霸傳》:“ 霸 到,即案誅豪猾,分捕山賊,縣中清靜。”《宋書·謝靈運傳》:“﹝ 謝靈運 ﹞嘗自 始寧 南山伐木開逕,直至 臨海 ,從者數百人。 臨海 太守 王琇 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 靈運 ,乃安。”《西湖佳話·葛嶺仙迹》:“後因東南一帶反了無數山賊,朝廷勅令都督 顧秘 統領大兵往讨之。” ********* 《建國方略·知行總論》:“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賊海盜,無不羨仰文藝。”
"山賊"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境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詞源與構詞法 "山"指代自然地理特征,"賊"古義包含暴力掠奪屬性(《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p. 1583)。二字組合形成偏正結構,特指以山區為據點的非法武裝群體。
曆史社會語境 該詞常見于明清文獻,如《明史·刑法志》記載"山賊嘯聚,州縣不能制",反映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治安形态(《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p. 892)。其活動範圍多涉及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帶,利用地形實施劫掠。
文化語義演變 在文學作品中呈現雙重意象,如《水浒傳》既批判其破壞性,也隱現官逼民反的社會隱喻(袁世碩《水浒傳專題研究》中華書局,2016,p. 77)。現代漢語中詞義收窄,主要用于曆史叙述或比喻占山為王的非法組織。
需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彙在現代法律語境中已被"武裝犯罪集團""土匪"等更精确的術語取代,其使用多保留在曆史研究、文學評論等特定領域。
“山賊”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據山立寨或出沒于山林的盜賊,常以搶劫為生,多活躍于古代治安較差的山區。其拼音為shān zéi,注音為ㄕㄢ ㄗㄟˊ。
字面意義
曆史用例
比喻義
多用于曆史描述或文學作品中,例如:“山賊劫掠村莊”“剿滅山賊”等語境。
拜母闆床比目魚柴羸朝邑呈子充電炊沙作飯此起彼落丹葵旦昔德幹高原惇史惰力泛浮斐尾扶與溉浸高速公路孤堆故驿寒花洪曠華問活把戲賤皮賤肉踦戶進疏近周羁曲稽颡膜拜酒戶酒粕玃猿拘鉗亢答斂脯力挽狂瀾镂楶陋忠緑滋穆行硼砂千言萬語棄事日程月課沈魚色時來運旋十六樓霜縠水輾説陳孫接蹄聲題主突飛外來詞頑癖五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