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客。 隋 李播 《天象賦》:“從官肅侍,謁者通賓。”
“通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猶通客”,即指負責接待賓客的人或職責。這一解釋源自隋代李播的《天象賦》:“從官肅侍,謁者通賓”。以下是具體分析:
基本含義
從字面來看,“通”指溝通、傳達,“賓”指賓客,組合後表示負責引導、接待賓客的人,類似于古代官職中的“通客”或“谒者”(負責通報、接待的官員)。例如在《天象賦》中,“通賓”與“從官肅侍”對應,體現禮儀場合中的職責分工。
語境與用法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禮儀或官僚體系中的職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文獻或曆史研究。例如在隋代文獻中,可能指向宮廷或官府中專門管理賓客往來的人員。
相關延伸
根據“賓”的釋義(如提到的“接引客人”“禮敬”),可進一步理解“通賓”不僅涉及接待行為,還包含禮儀規範和尊重的意味。
“通賓”屬于生僻古語,其定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如《天象賦》)及曆史背景解讀。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通賓》一詞是指将信息傳遞給客人或者外賓以便相互理解和溝通的行為。這個詞可以形容任何連接彼此、使得雙方都能夠傳遞信息的過程。
《通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貝」。其中,「辶」表示到達、往外走,「貝」表示貝殼。它的總筆畫數為12。
「通賓」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據說它源自于《周禮·秋官·大賓人》中的描述。在古代,賓客在到達時被稱為「通賓」。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了描述與外賓交流和傳遞信息的行為。
「通賓」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通賓」。
在古時候,「通賓」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通常會使用象形字「辵」與「貝」的組合來表示。具體的字形可以因時代和地域而有所差異。
1. 他是一個很擅長與外賓通賓的大使。
2. 作為這次會議的主持人,我将負責與參會代表進行通賓。
3. 這個國際交流項目的目的就是加強不同國家之間的通賓和理解。
1. 通信:指通過各種媒介傳遞信息。
2. 拜訪:前往探望或會見他人。
3. 互通:相互之間傳遞和交流信息。
1. 接待:表示接納和款待客人。
2. 溝通:指雙方之間進行信息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1. 隔絕:表示遮斷和阻擋信息傳遞。
2. 斷交:指斷絕雙方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