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裹頭束發。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又有以巾子令占者, 簡 曰:‘近來好裹束,各自競尖新。稱無二三兩,因何號一斤?’”
(2).包紮。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印官親體》:“用白棉紙裹束,上寫某案某人兇仗。”
“裹束”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詞義
二、書法術語
在書法理論中,“裹束”是三大核心要素之一(用筆、識勢、裹束),指将筆法與筆勢結合,形成整體結構。具體表現為:
三、古文延伸
古籍中“裹束”也用于描述物品封裝,如《尚書·禹貢》提及“包匦菁茅”,其中“包匦”即包裹捆紮之意,與“裹束”含義相通。
該詞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動作(束發、包紮),也作為專業術語存在于書法領域,并散見于古文對封裝行為的描述。
裹束是一個漢語詞語,含義為用繩子、布帶等将東西束縛在一起,使之不散。它由“衣”和“束”兩個部分組成。
裹的部首是“衣”,由5個筆畫組成。束的部首是“木”,由4個筆畫組成。
裹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用繩子或布帶将衣物捆紮起來,方便攜帶和運輸。隨着社會的發展,裹束也引申為束縛、約束的意義。
裹束的繁體字為「裹束」。
在古時候,裹束的漢字寫作「裹攄」。
1. 他把行李裹束起來,方便攜帶。
2. 在這個約束的環境下,他感到很不自由。
3. 她的思維一直被固定的觀念所裹束。
- 裹脅:指用繩索或其他物品将人的胳膊和身體緊緊捆綁起來。
- 束縛:指用繩索、枷鎖等約束人的自由。
- 縛束:指用繩索等束縛起來,限制自由活動。
- 捆綁:指利用繩子、帶子、鐵鍊等将人或物捆紮在一起,限制活動。
- 約束:指通過法律、規定等限制人的行為、言論等。
- 系縛:指用繩子、鍊子等将人或物捆綁固定。
- 散放:指将物品松散地放置在地面或其他位置上,沒有束縛。
- 自由:指沒有被任何約束和限制,可以自由行動。
- 放松:指解除束縛、減輕壓力,使身心得到舒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