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奮揚。 三國 魏 曹丕 《報吳王孫權書》:“将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肥遺蛇》:“肥遺為物,與災合契。鼓翼 陽山 ,以表亢厲。 桑林 既禱,倏忽潛逝。”
(2).嚴厲。《清史稿·王杲傳》:“守備 賈汝翼 初上,為亢厲,抑諸酋長立階下,諸酋長争非故事,盡階進一等。”
(3).激烈;激揚。《資治通鑒·晉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緻禍者,當由矯枉過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厲為聲,故緻忿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丁野鶴詩》:“ 野鶴 晚遊京師,與 王文安 諸公倡和,其詩亢厲。” 清 龔自珍 《<鴻雪因緣因記>序》:“百有六十圖,雖亦談人倫之樂事,侈門内之祥和,簪筆以入,承軺以出,無亢厲之言,有迴翔之态。”
(4).旱災。
“亢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奮揚、激昂
形容氣勢高昂或行動激烈。例如三國時期曹丕在《報吳王孫權書》中寫道:“将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此處“亢厲”指振奮威武之态。
嚴厲、剛硬
用于描述态度或行為的嚴苛。如《清史稿》提到守備賈汝翼“為亢厲,抑諸酋長立階下”,強調其對待部屬的嚴厲。
激烈、激揚
多指言辭、情感或藝術表現的強烈。清代王士禛評價丁野鶴的詩“其詩亢厲”,即指詩風激烈昂揚。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多部古籍及詞典釋義,若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資治通鑒》《清史稿》等文獻。
亢厲(kàng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事物猛烈激烈、強烈的樣子或者狀态。
亢厲由兩個部首組成:
亢厲的來源較為複雜,其最早從古代文獻《周易》中衍生而來。《周易》中的亢卦描述了一種激烈、強烈的狀态,也可以引申為高傲、強硬的意思。
亢厲的繁體字為「亢厲」。
古時,亢厲的寫法有所變化。亢字的上部為口,下部由兩個爿組成;厲字的上部為刂,下部為廠,整體呈現出橫行的形狀。
亢怒、厲聲、亢奮、厲兵、怒火中亢等。
強烈、激烈、猛烈、烈性、劇烈。
平靜、輕柔、溫和、和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