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奮揚。 三國 魏 曹丕 《報吳王孫權書》:“将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以稱吾意。”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肥遺蛇》:“肥遺為物,與災合契。鼓翼 陽山 ,以表亢厲。 桑林 既禱,倏忽潛逝。”
(2).嚴厲。《清史稿·王杲傳》:“守備 賈汝翼 初上,為亢厲,抑諸酋長立階下,諸酋長争非故事,盡階進一等。”
(3).激烈;激揚。《資治通鑒·晉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緻禍者,當由矯枉過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厲為聲,故緻忿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丁野鶴詩》:“ 野鶴 晚遊京師,與 王文安 諸公倡和,其詩亢厲。” 清 龔自珍 《<鴻雪因緣因記>序》:“百有六十圖,雖亦談人倫之樂事,侈門内之祥和,簪筆以入,承軺以出,無亢厲之言,有迴翔之态。”
(4).旱災。
"亢厲"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語素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語素解析 "亢"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多重釋義,此處取"高揚、過甚"之意,《說文解字》釋為"人頸也",後引申出"剛強"的抽象含義。"厲"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本義為磨刀石,後衍生出"嚴厲""猛烈"等義項,《廣雅》注"厲,上也"即強調其力度特征。二字組合構成并列式複合詞,暗示着強度與烈度的疊加。
二、文獻實證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仲長統傳》:"德教廢而詐僞并行,刑法亢厲而怨聲載海",此處形容刑罰嚴苛峻急的負面狀态。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評王陽明學說時言"其氣亢厲",則轉指思想氣韻的激越特質。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批評,如魯迅研究專家王瑤在《中國新文學史稿》中分析雜文風格時,将"亢厲峻急"列為特定時代的文風特征。
三、語義流變 從曆時演變看,該詞經曆了由具體到抽象、由負面貶義到中性描述的轉化過程。早期多指政治措施的嚴酷性,明清以降逐漸用于藝術領域,指代創作中顯露的強烈情感張力。據《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記載,20世紀30年代文藝理論界将其确立為專業術語,特指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美學風格。
“亢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奮揚、激昂
形容氣勢高昂或行動激烈。例如三國時期曹丕在《報吳王孫權書》中寫道:“将軍其亢厲威武,勉蹈奇功”,此處“亢厲”指振奮威武之态。
嚴厲、剛硬
用于描述态度或行為的嚴苛。如《清史稿》提到守備賈汝翼“為亢厲,抑諸酋長立階下”,強調其對待部屬的嚴厲。
激烈、激揚
多指言辭、情感或藝術表現的強烈。清代王士禛評價丁野鶴的詩“其詩亢厲”,即指詩風激烈昂揚。
提示:以上信息綜合了多部古籍及詞典釋義,若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資治通鑒》《清史稿》等文獻。
半白闆升寶钏變本加厲不老少參請昌光懲一儆百沉毅寡言此而可忍,孰不可忍達磨得令電氣石杜隙防微鄂君船豐容粉骨罦罬菰蒲候馬滑不溜換手抓背毀沮薉孽惑營繳繞計數酒勁糾謬沮憤克分子憐察裂域罹麗離尤落後媚骨民夷蓬萊池峭健輕財好士清晶傾炫人死留名榮望辱國殃民叁天兩地沈祠繀車塑身趿履恬和天作之合題餻通平違貶微垣文楸烏師相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