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飏的意思、簸飏的详细解释
簸飏的解释
见“ 簸扬 ”。
词语分解
- 簸的解释 簸 ò 〔簸箕〕a.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b.簸箕形的指纹(“ 箕”均读轻声)。 簸 ǒ 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簸谷。 颠动摇晃:颠簸。簸
- 飏的解释 飏 (颺) á 同“扬”③。 笔画数:; 部首:风;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簸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本义:指用簸箕等工具将谷物扬起,通过风力分离糠秕、灰尘等杂质。这是古代农业中常见的谷物处理方式。例如《诗经·小雅·大东》提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用“箕”(星宿名)反衬簸扬的动作。
2. 引申含义
- 物理层面的扬撒:如元代萨都剌诗中“簸扬弄珠人,冰帘挂寒月”,形容扬撒物体时的动态场景。
- 抽象层面的去除或净化:晋代葛洪《抱朴子》提到“簸扬埃秽”,比喻学者通过治学清除思想杂质。
- 宣扬或张扬:如文献中“簸扬”可指对某种观点、名声的传播。
3. 读音与用法
- 拼音:存在“bò yáng”和“bǒ yáng”两种读音,现代汉语中更常用“bò yáng”。
- 词性:多为动词,可单独使用(如“簸飏之”),或与名词搭配(如“簸飏谷物”)。
“簸飏”既描述具体的农事动作,也延伸出抽象的文化意涵,体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脉络。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诗经》《颜氏家训》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簸飏》这个词是形容风中草木摇曳的景象。下面是对该词的拆分、来源、繁体、古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的简要解释。
拆分部首和笔画:
- 簸(筆画:12):篦的又音,从竹的竹和卜,表示拨动,拆动。
- 飏(筆画:12):风的又音,从风的風和頁,表示风力带动物体飞舞。
来源:
《簸飏》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王莽传》。其意指风吹草木摇曳不定的景象,形容风势明显。
繁体:
簸飏(簸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簸飏》一词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即簸飏。
例句:
- 秋日的微风,让树叶在簸飏中跳跃。
- 看着儿童手里的风筝,不禁让人想起了簸飏的美妙场景。
组词:
簸箕(用于清扫杂物的工具);簸箩(一种用竹帘编制的器物,用来抛筛物品);
簸扬(形容簸箕扬起从而抛物);飘飏(形容物体在空中飘动)。
近义词:
摇曳、飞舞、飘动。
反义词:
静止、不动。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