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羅制的裙子。多泛指婦女衣裙。 南朝 梁 江淹 《别賦》:“攀桃李兮不忍别,送愛子兮霑羅裙。” 唐 白居易 《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清 吳偉業 《阆州行》:“将書封斷指,血淚染羅裙。”
“羅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韻味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羅裙(拼音:luó qún)指用輕軟絲織品“羅”制成的裙子,後泛指女性華美的衣裙。其核心特征在于材質的精緻與女性服飾的典雅。
部分資料提到“羅裙”可形容女子矯揉造作之态(如),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如今“羅裙”多用于詩詞賞析或傳統服飾描述,如漢服文化中“羅裙”仍作為古典女性服飾的代表元素之一。
該詞以絲織品“羅”為材質特征,承載了古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情感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文化意蘊。
《羅裙》是指一種由羅紗制成的女性裙子。羅紗是一種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具有光澤和柔軟的特點,被用于制作女性服裝。
《羅裙》的拆分部首為“網”和“衣”,分别表示網狀物和衣服。總共含有12個筆畫。
《羅裙》一詞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這本古代文學作品中,描述了古代婦女穿着羅裙的場景。
《羅裙》的繁體字為「羅裙」。
古時候漢字寫作「羅裍」,其中「裍」是古代的一種裙子,與「裙」字意思相近。
她穿着一襲白色的羅裙,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美麗。
羅帶、羅紋、羅衫、羅襪、羅裳
羅紗裙、羅紗長裙、蕾絲裙
麻裙、厚重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