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成獅形的香爐。 明 倪元璐 《皇極門頒曆作》詩:“鳳闕開彤旭,猊爐散紫煙。”
猊爐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猊爐(ní lú)指雕成獅子形狀的香爐。“猊”即“狻猊”(suān ní),是古代對獅子的别稱,因此“猊爐”特指以獅子為造型的焚香器具,常見于宮廷、宗教或文人雅士的居所。例如明代倪元璐詩句“鳳闕開彤旭,猊爐散紫煙”,描繪了猊爐散發香煙的場景。
字形與結構
用途與文化意象
猊爐多用于焚香、祭祀或裝點環境。狻猊在中國神話中是龍的九子之一,喜煙好坐,因此常被鑄于香爐之上,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其造型莊嚴華貴,多見于唐宋以後的器物中,反映古代工藝與祥瑞文化的結合。
相關擴展
猊爐,是指一種古代的爐子,用來燒火取暖。這個詞由獨立的兩個字組成,猊和爐。
猊的拆分部首是犬,總共有11個筆畫;爐的拆分部首是火,總共有8個筆畫。
《猊爐》最早出現在《詩經·召南·猊狸》一篇中。整首詩中猊爐被多次提及,意味着它在古代就是一個很常見的物品。
繁體字是「猊爐」。
在古代,「猊爐」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不過總體來說字形相似,形如「犬・卪」和「豆・火」。
房間裡的猊爐溫暖舒適,讓人覺得賓至如歸。
猊爐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物品的稱呼。
爐子、火爐
大寒、寒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