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鮑老的意思、鮑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鮑老的解釋

[Baolao-role's name] 古代戲劇中的角色,多戴面具,用其滑稽表演逗人取樂

詳細解釋

古代戲劇腳色名。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五三出:“好似傀儡棚前,一個鮑老。” 錢南揚 校注:“鮑老,古劇腳色名。《後山詩話》載 楊大年 《傀儡詩》雲:‘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郭郎也是腳色名,蓋即引戲,見《樂府雜録》‘傀儡’條。《武林舊事》卷二‘舞隊、大小全棚傀儡’有‘《大小斫刀鮑老》《交袞鮑老》。鮑老似乎與傀儡戲關係特别密切,故上句雲雲。’”《水浒傳》第三三回:“鑼聲響處,衆人喝采。 宋江 看時,卻是一夥舞鮑老的。” 清 黃遵憲 《番客篇》:“藍衫調鮑老,玉瞳輝 文康 。” 徐嘉瑞 《金元戲曲方言考補遺》:“鮑老,滑稽腳色。曲牌有《鮑老催》《耍鮑老》。農村演《大頭和尚戲柳翠》,大頭和尚臃腫郎當即鮑老也…… 昆明 之語謂臃腫郎當之人曰鮑老。”參閱 王國維 《古劇腳色考·鮑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鮑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戲劇角色名稱,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分析:

1. 詞源與基本釋義

“鮑老”原指宋代百戲、傀儡戲中的滑稽角色,屬于“丑角”類型。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提及“鮑老”為傀儡戲表演者,以誇張動作和诙諧語言逗樂觀衆。其名稱可能與表演者姓氏或角色特征相關,但具體來源尚無定論。

2. 曆史演變與文學引用

在元明雜劇中,“鮑老”形象進一步融入戲曲表演。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将其歸類為“副末”角色,常以憨厚愚鈍的形象推動劇情發展。文學作品中亦可見其影響,如《水浒傳》第三十三回描寫社火表演“舞鮑老”,凸顯其民間娛樂屬性。

3. 文化象征與語言學延伸

“鮑老”在漢語中衍生出比喻義,形容笨拙滑稽之人。清代翟灏《通俗編》釋為“俳優之狀”,暗含對裝傻充愣行為的戲谑評價。現代方言中仍有類似用法,如部分地區以“鮑老”代指不善變通者,體現了語言的曆史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鮑老”是古代戲劇中的一種角色,常見于宋元時期的傀儡戲或百戲表演,具有以下特點:

  1. 角色定位
    鮑老屬于滑稽角色,多戴面具、攜銅鑼登場,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和幽默表演逗樂觀衆。其名稱可能與“抱鑼”諧音相關,因表演時敲擊銅鑼而得名。

  2. 表演特征
    宋代文獻記載,鮑老常與另一角色“郭郎”對比,兩者均以笨拙滑稽著稱。如楊大年詩雲:“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體現其動作诙諧、服飾松垮的特點。

  3. 文學意象
    詩詞中常以鮑老比喻笨拙或自嘲形象。例如文天祥《留遠亭》用“當年鮑老不如此”暗諷時局,王以甯詞中“當筵鮑老那能曲”則借其形象表達戲谑之意。

  4. 曆史演變
    南宋《武林舊事》記載傀儡戲中有《交衮鮑老》等劇目,說明其表演形式逐漸豐富,并與傀儡戲深度結合。

鮑老既是宋元戲劇的經典滑稽角色,也是文學中的文化符號,反映了古代民間藝術的诙諧傳統。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王國維《古劇腳色考》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谷白教傍黑兒崩浪敝帏寸轄制輪代濟旦昏掉三寸舌釘春盛帝掖恩雠方紀沸羹封胡遏末風雨橋福相甘酸公分官級規橅黑精黑魄闳豁黃閤火鑒檟楛嘉糧羁靽接種技機九工酒具開包客嘲裂谷曆亂靈魂路條暮秋青禁客遒遒熱力學第二定律稔戾戎右繩絡師教詩兆詩主收縛受私受終堂舅跳神鐵刷同羁推革瓦大穩情取纖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