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傑出人物。 清 姚鼐 《<禮箋>序》:“要之修撰為今儒之魁俊,治經之善軌。” ********* 《“晨鐘”之使命》:“當是時, 海聶 、 古秋闊 、 文巴古 、 門德 、 洛北 諸子,實為其魁俊,各奮其穎新之筆,掊擊時政,攻排舊制。”
“魁俊”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指傑出人物
該釋義源自清代文獻,如姚鼐《<禮箋>序》提到“今儒之魁俊”,李大钊《“晨鐘”之使命》中稱海聶等學者為“魁俊”。此用法強調人物在學識、地位或貢獻上的卓越性,多用于學術或曆史評價。
形容外貌或氣質出衆
現代詞典(如查字典)中,“魁俊”被解釋為“高大威武且英俊”,側重描述男性外表的英挺與氣質的威嚴。例如:“他身形魁俊,舉止間盡顯領袖風範。”
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典用法,可參考清代姚鼐、李大钊的原文。
《魁俊》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可以形容一個人非常英俊、威武,具有出衆的外貌和令人欽佩的氣質。
《魁俊》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鬼(骨)和人。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22畫。
《魁俊》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作為一個形容詞,它形容一個人的英俊和威武。
在繁體字中,魁俊被寫作「魁」和「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魁」的上部分是寫成「匤」,而下部分則是寫成「卝」。而「俊」則是由「亻」和「夋」組成。
整體來看,古時候的「魁俊」的字形結構與現在基本相同,隻是部分筆畫形狀略有差異。
1. 他是一個魁俊的青年,魅力無法抗拒。
2. 那位魁俊的武術家以其出衆的身形和迅捷的動作赢得了掌聲。
1. 魁星:指第一位、最出色的星星。
2. 俊美:形容一個人容貌秀麗、美麗動人。
1. 英俊:形容一個人頗具英勇魄力與威武氣概。
2. 俊秀:形容一個人相貌出衆,儀表堂堂。
1. 平庸:指一個人平凡、普通且缺乏出衆的特點。
2. 尋常:指一個人普通、平凡,沒有突出的特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