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飯婆。亦用作對婦人的蔑稱。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二折:“難道你不聽得?任憑這老乞婆臭歪刺駡我哩。”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連你這個老乞婆也擡口棺材來見我。” 茅盾 《手的故事》:“這老乞婆,誰不認識,可是公事要公辦。”
“乞婆”是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本義
指“讨飯的老婦人”,即女性乞丐。例如《醒世恒言》中稱“老乞婆恁般欺心”()。
引申義
常作為對女性的蔑稱,帶有侮辱性。如元代《貨郎旦》用“老乞婆”辱罵婦人(),清代李漁作品中也出現類似用法()。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現代交流中宜避免使用此類貶義稱呼。
乞婆(qǐ pó)是一個表示“讨飯的老婆子”的詞語。
乞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丿”和“乙”,它的總共有3畫。
婆字也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女”和“皮”,它的總共有14畫。
乞婆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社會中存在的一類特殊職業——托缽乞食的老婆子。這些婦女通常年齡較大,無依無靠,隻能靠向人們乞讨食物度日,因此被稱為乞婆。
乞婆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乞婆」。
古代漢字中,乞和婆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乞字的古代寫法為“乞又”,婆字的古代寫法為“婆左女”,其中“左”表示字形的左邊構件。
1. 街頭常見一位乞婆,她一手扶着拐杖,一手拿着一個空碗,乞求路人施舍。
2. 這位乞婆已年過七旬,但仍堅持每天上街乞讨,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
乞兒、乞讨、婆婆、乞求、女兒。
乞丐、丐婆。
施舍、布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