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庵。 元 周伯琦 《答複見心長老見寄》詩之一:“ 浙水 東頭佛舍連,蒲菴上士坐忘年。”
“蒲菴”一詞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可能指向以下兩種解釋:
植物與建築的組合義 “蒲”指蒲草(香蒲科水生植物),古代常用來編織席、屋蓋;“菴”是“庵”的異體字,原指圓形草屋,後引申為隱士居所或小型佛寺。因此“蒲菴”可理解為用蒲草搭建的簡樸屋舍,常見于詩詞中表達隱逸意境,如“結蒲為菴,臨溪而居”。
曆史人物稱號 明代高僧來複(1319-1391),號蒲庵,江西豐城人,是元末明初著名詩僧,著有《蒲庵集》。其稱號可能源于居所環境或修行理念,體現淡泊志趣。
由于該詞屬生僻組合,未見于常規詞典,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指建築,多與隱逸文化相關;若指人物,則特指明初詩僧蒲庵禅師。建議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讀。
《蒲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遠離塵嚣,隱居在田園或幽僻的地方,專心修煉或隱居度日的地方。
《蒲菴》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艸”,代表草;右邊的部首是“木”,代表木頭。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蒲菴》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儒學家王守仁的散文集《蒲菴小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留了原有的形狀和結構,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固定,有不少變體。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蒲菴》可以有多種寫法,其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式是“菐菻”。
1. 他在山間的蒲菴中修煉經年,終于達到了煉氣境界。
2. 老婆婆喜歡住在蒲菴裡,遠離城市的喧嚣。
組詞:蒲團、菴舍、蒲柳
近義詞:草廬、茅舍
反義詞:繁華、喧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