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解的意思、發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解的解釋

(1) 唐 宋 時,應貢舉合格者,謂之選人,由所在州郡發遣解送至京參與禮部會試,稱“發解”。 宋 司馬光 《論諸科試官狀》:“臣伏見朝廷取勘諸處發解考試諸科官,以所解之人到省十有九不中者。”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罪發解官員》:“ 後唐 明宗 長興 三年,詔選人文解不合式,罪發解官員。”《宋史·選舉志一》:“﹝ 崇寧 三年詔﹞天下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法并罷。”《續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先是 開封府 發解,如諸州之制,皆府官專其事。是秋,以府事繁劇,始别勑朝臣主之,定名訖,送府發解如式。”

(2) 明 清 時鄉試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考中舉人第一名為“發解”。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卷下:“ 唐寅 字 子畏 ,少有逸才,發解 應天 第一。”《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此位是本縣大名士,你隻看他今科發解,還是發魁?” 清 戴名世 《宋嵩南制義序》:“先生年踰弱冠,即發解 江 南,為第一人;旋登進士,入史館。”

(3)泛指鄉試考中舉人。《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莫稽 由此才學日進,名譽日起,二十三歲發解連科及第。”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篇:“﹝《鐵花仙史》﹞ 誠齋 又招 儒珍 為西賓,而 蔡其志 晚年孤寂,亦屢來迎 王 ( 王儒珍 ),養以為子,亦發解,娶 誠齋 之女 馨如 。”

(4)猶起解。舊時謂押送犯人。《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 王興 道:‘且莫細談,明早老将軍起身發解時,我站在傍邊,你隻看着我,喚我名字起來,小人自來與你分解。’”《說嶽全傳》第三四回:“﹝ 粘罕 ﹞遂傳令叫小元帥 金眼郎郎 、 銀眼郎郎 :‘你二人領兵一千,将 吉青 上了囚車,連軍器馬匹,一齊解往四狼主那邊去。’二人領命,立刻發解起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個釋義體系:

一、科舉制度術語 指唐宋時期科舉考試中地方選拔合格者的程式。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發解試是州府舉辦的資格考試,通過者稱為"發解進士",可赴京城參加省試。例如唐代杜佑《通典》載:"諸州貢舉省試不第,願入學者,聽補發解。"該制度成為古代士人晉升仕途的重要階梯,宋代《宋史·選舉志》更詳細記載了發解名額分配規則。

二、道教宗教儀式 道教典籍《道藏》中,"發解"特指通過齋醮儀式解除災厄的行為。《雲笈七籤》卷五十七載:"發解謝過,凡三百二十條。"明代《正統道藏》收錄的《靈寶玉鑒》中,設有"發解沐浴科儀",包含焚香、誦經、投龍簡等流程,旨在通過儀式消弭信衆的罪愆。這種儀式至今仍見于部分道教宮觀的齋醮活動中。

網絡擴展解釋

“發解”是一個多義曆史詞彙,其含義隨時代演變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1. 唐宋時期的科舉制度
    指地方選拔合格考生送至京城參加禮部會試的流程。例如州郡将貢舉合格者(稱為“選人”)解送進京,稱為“發解”。宋代司馬光曾提及“發解考試官”需對考生質量負責(《論諸科試官狀》),說明這是科舉初選環節。

  2. 明清鄉試的專稱
    明清時期演變為特指鄉試考中舉人,尤以第一名“解元”的考中為“發解”。如《古今小說》中描述莫稽“發解連科及第”,即通過鄉試後繼續考中進士。

  3. 古代司法術語
    少數語境下可指押送犯人,即“起解”,但此用法較罕見。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宋史·選舉志》《近事會元》等史料進一步探究具體實施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擘析怖沮參燮朝倫丞屬踹街馬穿穴逾牆詞傳大颢打胡旋戴高帽擔差滴露研朱貳尹房基繁橆奉時風袖鋼絲床幹妹子哽咽割舍的國府古調不彈洪纖皇邸化枭為鸠慧俊虎跳峽見處講頌嫁衣裳鞠迳均田潰癰落子館療狂蠻船免坐靡曼内第配祭慓悍頗覆黔蒼前方強力棄好背盟起田山廀水浒水位鐵體通信武會象比香氛湘簾小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