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蛤梨 ”。即蛤蜊。《淮南子·道應訓》:“ 盧敖 就而視之,方倦龜殼而食蛤棃。” 高誘 注:“蛤棃,海蚌也。” 宋 蘇轼 《遠遊庵銘》:“踞龜殼而食蛤梨者,必子也。”參見“ 蛤蜊 ”。
“蛤棃”一詞在漢語詞典中并無明确收錄,可能為生僻詞或異形書寫。根據漢字構詞規律推斷,“蛤”為形聲字,本義指蛤蜊類軟體動物,而“棃”同“梨”為異體字,但二者組合成詞缺乏明确釋義依據。
建議确認是否為“蛤蜊”(gé lí)的誤寫。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25頁明确定義為“雙殼類軟體動物,殼卵圓形,生活在淺海泥沙中”。其詞源可追溯至《周禮·天官·鼈人》鄭玄注,古稱“蛤屬”,《爾雅·釋魚》郭璞注稱“蚌類”。發音标準為“gé lí”(《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1985版)。
若确需考證“蛤棃”組合,可參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第4789頁對“蛤”的釋義,及第2593頁對“棃”的異體說明。專業建議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詞表》為準。
“蛤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蛤棃”是“蛤蜊”的異體寫法,指一種生活在淺海泥沙中的雙殼類軟體動物,俗稱海蚌。古文獻中常以“蛤棃”或“蛤梨”表示同一物()。
發音與結構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生物學分類信息,可查閱《淮南子》《本草綱目》等典籍。
暗中作梗白豹牓示傍行抃祝産額遲日船纜川薮打閃蝶使藩篆風詠符寶改椎哽噎難鳴狗魚合調徽猛截嶭襟懷坦白橛機連裌淩亂領水臨命李十二曼都密清沐冠木偶衣冠歐梅撲漉千島湖乾隆切雲冠清渫起數攘撓日官柔質潤文使三茅守押擡敬台門探花宴弢光逃佚聽淫通使通幽唯我獨尊文簿文誼毋需銜策仙人橋悉達陀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