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verage]∶按份兒均勻計算
平均每年增加百分之三
(2) [equally]∶均勻,沒有輕重或多少之别
平均分攤
(1).齊一。《禮記·樂記》:“脩身及家,平均天下。”《國語·楚語下》:“ 楚國 之能平均,以能復先王之業者,夫子也。”《史記·滑稽列傳》:“天下平均,合為一家。” 明 李贽 《晁錯》:“夫 申 商 之術,非不可平均天下。”
(2).均勻,沒有輕重或多少之别。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二》:“分肉甚平均,父老善之。”《北史·蘇綽傳》:“然宜令平均,使天下無怨……平均者,不舍豪強而徵貧弱,不縱姦巧而困愚拙。” 蕭軍 《大連丸上》:“‘到 青島 去--’,我心髒的跳動不平均了。”如:平均發展;平均分攤。
(3).猶平易。指人的品格态度。《北史·皮景和傳》:“ 景和 於武職中兼長吏事,又性識平均,故頗有美授。”
(4).按份兒均勻計算。 趙樹理 《三裡灣》十二:“說起地面來,一個人平均種不到二畝。”
“平均”是一個多場景使用的概念,核心含義是“均衡分配”或“代表整體水平”。具體解釋如下:
算術平均數
最常見形式,計算公式為:
$$frac{a_1 + a_2 + cdots + a_n}{n}$$
例如:3人年齡分别為20、30、40歲,平均年齡為$frac{20+30+40}{3}=30$歲。
其他平均數類型
通過簡化複雜數據為單一代表值,便于快速比較與分析,廣泛應用于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
平均是一個漢字詞彙,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幹部,共有10個筆畫。
平均一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于《詩經·國風·秦風·九罭》:“何以平均?” 在這裡,“平均”被用作動詞,意為“使平坦、均勻”。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一個名詞,表示“各部分的數值相等,達到均衡狀态”的意思。
在繁體漢字中,平均的寫法是「坪均」。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平均的形狀和現代略有不同。其形象的描寫是由兩個字形組合而成,上部分為“幹”,下部分為“八”。幹是指長條形或者檔木,八則代表了數字8,因為八條長條幹的長度是平均分配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平均的例句:
1. 這個班的學生平均年齡是16歲。
2. 每個菜肴的味道呈現出了平均的辣度。
3. 這家公司平均每年招聘50名新員工。
關于平均的組詞有:平均數、平均分配、平均工資、平均成績等。
平均的近義詞有:均等、相等、一緻。
平均的反義詞有:不均、不相等、不一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