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垢藏疾的意思、含垢藏疾的詳細解釋
含垢藏疾的解釋
包容污垢,藏匿惡物。形容寬仁大度。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國君含垢。”《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往來賂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逆賊 孫權 ……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羣兇,自擅 江 表。含垢藏疾,冀其可化,故割地王 權 ,使南面稱孤。”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衆,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宋 蘇轼 《拟殿試策問》:“含垢藏疾以待四夷,而羌戎未敍,兵不得解。”參見“ 含垢 ”。
詞語分解
- 含垢的解釋 忍受恥辱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左傳;宣公十五年》忍辱含垢。;;《後漢書;曹世叔妻傳》詳細解釋包容污垢;容忍恥辱。《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唐
- 疾的解釋 疾 í 病,身體不舒適:疾病。目疾。殘疾。諱疾忌醫。 一般的痛苦:疾苦。 疼痛:疾首蹙額。 恨:疾惡如仇。 古同“嫉”,妒忌。 弊病,缺點:“寡人有疾”。 快,迅速:疾步。疾走。疾進。疾馳。疾足先得。
專業解析
“含垢藏疾”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闡釋:
-
核心釋義(包容缺點與過錯):
-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包含污垢,隱藏疾病”。其核心比喻義是指包容缺點、過錯或短處,特指在位者(如君主、領導者)或具有包容心的人能夠容忍他人的過失、缺點或自己内部的弊病,體現出寬宏大量的胸懷。它強調的是一種不苛責、能容人的德行修養或治國策略。
-
典故溯源(出自《左傳》):
- 該成語典出《左傳·襄公十九年》。原文記載晉國大夫叔向引用古語勸谏晉悼公:“……‘含垢藏疾,以待其時。’君其待之!”此處的語境是鄭國發生内亂,晉國作為盟主,有人主張趁機讨伐鄭國。叔向則建議晉悼公暫時忍耐,包容鄭國的内部問題(即“含垢藏疾”),等待更合適的時機再行動。這體現了古代政治智慧中隱忍待機、顧全大局的策略。
-
結構解析:
- 含垢: “含”,包容、容納;“垢”,污垢、髒東西,比喻缺點、錯誤或恥辱。
- 藏疾: “藏”,隱藏、容納;“疾”,疾病、毛病,比喻缺點、過失或弊病。
- 兩詞并列,共同構成一個動賓聯合結構,形象地表達了包容、容納不完美之處的意思。
-
現代用法與延伸:
- 在現代漢語中,“含垢藏疾”依然用于形容人(尤其指領導者或胸懷寬廣者)能夠寬宏大量,不計較他人的過失或缺點。有時也用于指一個集體或國家包容内部的缺點或問題(可能帶有中性或略微消極的色彩,暗示對問題的暫時容忍而非徹底解決)。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該權威詞典對“含垢藏疾”的詞條釋義清晰,包含其出處《左傳》的典故。
- 《左傳·襄公十九年》: 該成語的最早文獻出處,記載了其使用的曆史語境和原意。
網絡擴展解釋
“含垢藏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hán gòu cáng jí(部分資料注音為“gǒu”,但主流讀音為“gòu”),屬于聯合式結構成語,由“含垢”和“藏疾”兩部分組成。
-
本義與轉義
- 本義:指君主或上位者應有包容的氣量,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提到:“川澤納污,山薮藏疾……國君含垢”,強調治國者需容忍不完美。
- 轉義:後引申為包容壞人壞事,甚至隱含縱容惡行的貶義,如《三國志》中形容孫權“自擅江表,含垢藏疾”。
-
用法與示例
多作謂語、定語,用于形容寬仁大度或暗含批評的語境。例如:“面對内部矛盾,領導者需有含垢藏疾的胸襟。”(中性用法);“不可因私交而含垢藏疾,放任腐敗。”(貶義用法)。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含垢納污、忍辱負重(強調包容性)。
- 反義詞:嫉惡如仇、除惡務盡(強調不容忍惡行)。
-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左傳》,後《三國志》《魏略》等史書沿用,詞義從褒義的“包容氣量”逐漸衍生出貶義的“包庇縱容”。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熬清受淡百巧搬斤播兩半嶺搬弄是非抱案保得定編鐘草具晨提夕命沖薄抽導春旱大悲咒大紅日子單宣短什堆笑放封非非戈舡挂麪衮衣故妻估人好心辦壞事摦落黃葛巾進達驚川鏡伏凈軍齎怒眷聚局趣懼色咳逆客艘口教累形鍊指荦荦确确躶形祿仕梅勒額真煤油門鋪臑鼈歐書骈矗起霸清滑慶期三襄夷摅光銅鲸僮仆屯官箱兒裡盛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