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容污垢,藏匿惡物。形容寬仁大度。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國君含垢。”《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 淵 遣使南通 孫權 ,往來賂遺”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逆賊 孫權 ……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羣兇,自擅 江 表。含垢藏疾,冀其可化,故割地王 權 ,使南面稱孤。”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衆,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宋 蘇轼 《拟殿試策問》:“含垢藏疾以待四夷,而羌戎未敍,兵不得解。”參見“ 含垢 ”。
“含垢藏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hán gòu cáng jí(部分資料注音為“gǒu”,但主流讀音為“gòu”),屬于聯合式結構成語,由“含垢”和“藏疾”兩部分組成。
本義與轉義
用法與示例
多作謂語、定語,用于形容寬仁大度或暗含批評的語境。例如:“面對内部矛盾,領導者需有含垢藏疾的胸襟。”(中性用法);“不可因私交而含垢藏疾,放任腐敗。”(貶義用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左傳》,後《三國志》《魏略》等史書沿用,詞義從褒義的“包容氣量”逐漸衍生出貶義的“包庇縱容”。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文獻。
《含垢藏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隱藏着污垢和疾病,形容内裡有隱患或積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含:含字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是7。
垢:垢字的部首是土,總筆畫數是8。
藏:藏字的部首是艮,總筆畫數是10。
疾:疾字的部首是疒,總筆畫數是10。
來源:
《含垢藏疾》一詞出自《漢書·藝文志》,原文為:“諺語雲:‘含垢藏疾’,奚謂也?鏡有塵則無明,人有疾則無名。”後人将其引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言論中。
繁體:
《含垢藏疾》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含董藏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廣韻》中,垢字的寫法為「土寇」;在《康熙字典》中,藏字的寫法為「貚」。
例句:
他是個德行高尚的人,但是他内心卻含垢藏疾。
組詞:
含垢:指藏有污垢;
藏疾:指隱藏的疾病。
近義詞:
含污:指包含有污染物;
藏病:指秘密患病。
反義詞:
見明:指沒有隱藏問題;
無疾:指沒有疾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