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的意思、出師的詳細解釋
出師的解釋
(1) [finish one’s apprenticeship]∶完成從師學藝
(2) [dispatch troops to fight;send out an army]∶率兵征讨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詳細解釋
(1).出兵。《左傳·文公十六年》:“夫 麇 與 百濮 ,謂我饑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後漢書·吳漢傳》:“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負鄙為艱,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衆十旅。”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乙巳出師。會天大雨,三晝夜不絶。” 茅盾 《喜劇》:“那時 上海 還是 孫傳芳 的勢力,那時國民革命軍還沒有出師北伐。”
(2).徒工期滿學成。 韓少華 《紅點颏兒》二:“我學了三年零一節,剛出師,就‘晉’到了前櫃。”
詞語分解
- 出的解釋 出 (??齣) ū 從裡面到外面:出訪。初出茅廬。出籠。 往外拿,支付:出力。出錢。出謀畫策。入不敷出。 離開:出發。出軌。出嫁。 産生,生長:出産。出品。出人才。 發生:出事。 顯露:出現。出名。
- 師的解釋 師 (師) ī 教人的人:老師。導師。師傅。師生。師徒。師德。良師益友。好(刼 )為人師。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工程師。醫師。技師。 效法:師法古人。 榜樣:師範。 指由師徒或師生關系産生的:師母。師兄
網絡擴展解釋
“出師”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學成出師(師徒關系)
指學徒完成學業并通過考核,具備獨立從業能力。這一含義常見于傳統技藝或行業傳承中,例如:
- 相聲行業學徒需經過數年學習,通過實踐考核後“出師”;
- 手工藝領域如《紅點颏兒》中描述的“三年零一節”學藝期滿後出師;
- 現代職業教育中,技術工種學徒通過資格認證後也可稱為出師。
二、出兵征戰(軍事行動)
源自古代軍事術語,指軍隊出征作戰,常見于文學與曆史文獻:
- 文學引用:杜甫《蜀相》中“出師未捷身先死”;
- 曆史典故:《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若我出師,必懼而歸”;
- 法語翻譯:法語詞典将其譯為“entrer en campagne”(進入戰役)。
其他補充
- 同義詞:出兵(軍事場景)、結業(學藝場景);
- 反義詞:收兵(軍事)、拜師(學藝)。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核心均指向“從基礎階段轉向實踐應用”的轉變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離開師傅、離開教學的地方,表示學徒或學生從師傅身邊離開去學習或從軍參戰。
拆分部首和筆畫:出這個字的字形是由“立”和“出”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五個筆畫。
來源:《出師表》是《後漢書》中的一篇奏表,由東漢末年政治家陳琳所寫,内容是向朝廷請求獲得出兵的機會,以對抗外敵。
繁體:出師(注:繁體字沒有具體的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一樣的意思)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出師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金文中,字形更為古樸而簡潔。
例句:他已經出師多年,成為了一位出色的藝術家。
組詞:出師練兵、出師無名、出師未捷、入師出奴。
近義詞:離師、徒弟離師、拜師。
反義詞:拜師、歸師、回師。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為您提供所需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