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憫笑的意思、憫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憫笑的解釋

憐憫讪笑;可憐亦複可笑。 唐 韓愈 《答崔立之書》:“僕見險不能止,動不得時,颠頓狼狽,失其所操持,困不知變,以至辱於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憫笑,天下之所背而馳者也。” 宋 蘇舜欽 《乞納谏書》:“臣區區以此言達於冕旒者,非不知出口禍從,為衆憫笑,蓋欲陛下一悟,則天下蒙福。” 明 楊慎 《詞品·陳季常》:“觀此則 季常 ,載侍女以遠遊,及暮年甘於枯寂,蓋有所制而然,亦可憫笑也哉!” 魯迅 《華蓋集·“公理”的把戲》:“半年的事,幾個的人,就這麼矛盾支離,實在可以使人憫笑。”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憫笑”是一個複合詞,其含義結合了“憐憫”與“讪笑”的雙重情感,指對他人或事物的處境既感到同情,又覺得可笑。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憫笑”由“憫”(同情、哀憐)和“笑”(嘲笑、讪笑)組成,表示一種複雜的情緒:既因對方的可憐遭遇心生憐憫,又因其行為或處境的不合理、矛盾而忍不住發笑。例如魯迅在《華蓋集》中諷刺某些現象時,便用“憫笑”表達對矛盾行為的無奈與譏諷。

2.出處與用法

3.情感層次分析

4.與成語的關聯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将“憫笑”歸為成語,強調其“同情與發笑并存”的獨特含義。但需注意,傳統典籍中更多将其作為普通複合詞使用,而非嚴格意義上的成語。

5.現代適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對他人矛盾行為、社會荒誕現象的反應,如:“他一面抱怨工作辛苦,一面揮霍無度,實在令人憫笑。”


“憫笑”是兼具憐憫與譏諷的複雜情感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古代用例多體現個人境遇的無奈,近現代則常用于批判性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憫笑

憫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憫”是形聲字,由心部和負聲會意構成,“笑”是一個聲符部同時兼有義符部的少數派字。

憫(mǐn)的心字旁表示與心有關,引申為關心、同情。負聲會意表示表現出對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心情。憫的右邊構成部首是負,表示消極、負面的含義。

笑(xiào)是一個少數派字。字形上,笑是一個由亻組成的聲符部,同時也是一個筆畫部,兼有義符部的形式。

憫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著名文學家白居易的詩作《長恨歌》:“又下層樓,更悲袅袅煙雨,更惆怅、幽魂一般,千萬年、遇到笑顔,願化悲為喜。”由此可見,憫笑是指關心他人的悲情遭遇,并希望他們能得到快樂和歡笑。

在繁體字中,憫(憫)的形狀稍微有所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義沒有大的差别。而笑(笑)在繁體字中保持了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古代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憫的古代寫法較為複雜。憫的常見古代寫法有:憫、神、慜、愍等。

一些例句中可以用到憫笑這個詞:“他對那位落魄的藝人表現出了深深的憫笑。”這句話表示他對那位藝人的困境感到同情,并且希望他能夠笑逐顔開。

與憫笑相關的一些詞語有:同情、憐憫、同病相憐等。

與憫笑相反的詞語有:嘲笑、冷漠、無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