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bble;mob;motley crowd;sheep without shepherd;disorderly band] 烏鴉聚合,受驚易散。比喻勉強拼湊組合在一起的松散群體,心不齊,無素養
形容一時聚集,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東觀漢記·公孫述傳》:“今東帝無尺土之柄,驅烏合之衆,跨馬陷敵,所向輒平。”《周書·賀拔嶽傳》:“ 嶽 報曰:‘王家跨據三方,士馬殷盛, 高歡 烏合之衆,豈能為敵?’” 宋 李綱 《乞差發軍馬劄子》:“惟是軍馬單弱,不足為一路防守之具,自非朝廷應副,則新招烏合之衆,何足倚仗?” ********* 《大哀篇》:“彼等見夫*********有所謂政黨者矣,于是集烏合之衆,各竪一幟。”
“烏合之衆”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臨時拼湊、缺乏組織紀律的一群人,含貶義。其核心在于強調群體松散無序、缺乏凝聚力,如烏鴉般短暫聚集後易散(“烏合”即指烏鴉聚合)。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典故或文學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等文獻。
《烏合之衆》一詞源自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G. Le Bon)于1895年出版的同名著作。它描述了人群在集體行為中所表現出的思維、情感和行動的特點。烏合之衆是指那些由大量個體組成的群體,他們在特定場合下的行為具有一種類似于非理性的、易被操縱的集體心态。
《烏合之衆》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字:烏(wū)和合(hé)。其中,“烏”字的部首是“八”(bā),“合”字的部首是“口”(kǒu)。整個詞的總筆畫為13畫。
《烏合之衆》一詞最早出現在勒龐的著作中,後來廣泛流傳并被用于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對應的繁體字為「烏合之眾」。
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烏合之衆》一詞的另一種寫法:「烏訛一衆」。這種寫法在古漢語中也是比較常見的用法。
1. 這個社交平台上的烏合之衆,總是容易被謠言和虛假信息所影響。
2. 這次抗議活動中,烏合之衆的情緒失控,導緻了一系列的暴力事件。
烏合、合衆、衆人
群衆、民衆、大衆、人群
精英、獨立個體、個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