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美新穎,不落俗套。語出 唐 杜甫 《春日憶李白》詩:“清新 庾開府 ,俊逸 鮑參軍 。” 宋 曾鞏 《館中祭丁元珍文》:“既精衆作,於詩復尤,清新俊逸,與古為儔,讀之灑然,可破百憂。”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又如 杜少陵 諸絶作,必非清新俊逸超脫幽奇等目所可形容者也。”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二幕第二場:“一來我沒有 屈原 、 杜甫 那樣磅礴嶽嶽的氣概,二來我又沒有 曹植 、 庾信 那樣清新俊逸的才思。”
“清新俊逸”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詩文或藝術作品的風格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引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清新俊逸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清爽、幹淨、雅緻、俊美。
《清》由水部和青部組成,共5個筆畫。《新》由曰部和月部組成,共13個筆畫。《俊》由亻部和夋部組成,共9個筆畫。《逸》由辵部和兮部組成,共11個筆畫。
《清新俊逸》一詞最早出現于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世說新語》,形容自己在出行前精神煥發、容光煥發。
繁體字:清新俊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清新俊逸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
清:灐、煢、氚、豨。
新:斅、旻、斖、斘。
俊:辁、悛、焌、㤟。
逸:舃、兿、彵、垼。
1. 這位年輕畫家的作品風格清新俊逸,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2. 她的穿着打扮總是那麼清新俊逸,每次出現都吸引了不少目光。 3. 這家咖啡店的裝飾和環境都很清新俊逸,適合休閑談話。 4. 他那一身青色的西裝顯得格外清新俊逸,很符合他職業形象。
清爽、幹淨、雅緻、俊美、清新、俊逸。
清爽、清幽、俊美、儒雅。
肮髒、邋遢、丑陋、粗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