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割臂刺血。古代訂盟約時用以表示堅定不移。 南朝 梁 王金珠 《歡聞變歌》之五:“鍥臂飲清血,牛羊持祭天。” 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補遺》:“姬向與 閔 某善,有鍥臂盟。”
“锲臂”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锲臂”指古代通過割臂刺血的行為訂立盟約,以象征堅定不移的承諾。這種行為常見于結拜、誓約等儀式中,通過身體上的痛苦表達忠誠與決心。
盟約象征
據南朝梁王金珠《歡聞變歌》記載:“鍥臂飲清血,牛羊持祭天。”描述了刺血後以牛羊祭天的儀式,體現盟約的神聖性。清代珠泉居士《雪鴻小記補遺》中也提到“鍥臂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習俗的延續。
詞源分析
部分資料(如)将“锲臂”解釋為“堅持不懈的精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曆史典籍中的定義為主。
如需更多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或愛站詞典等工具書。
锲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锲:由金字旁和刀字旁組成,部首為金,總筆畫數為12。
2. 臂:由手字旁和北字旁組成,部首為手,總筆畫數為7。
來源:
锲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中,“臂”指人的手臂,而“锲”則是指刻削,表示用力削刻的樣子。後來逐漸演變成比喻人堅持不懈地努力。
繁體:
《锲臂》的繁體字為「鍥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寫法為「切臂」。
例句:
1. 他一直以锲臂不舍的精神投入工作中。
2. 锲臂不舍,必有所得。
組詞:
常見的相關詞語有:锲而不舍、堅韌不拔、毅然決然、孜孜不倦等。
近義詞:
堅持、不懈、執着。
反義詞:
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