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旧唐书·王晙传》:“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 宋 朱熹 《答汪尚书书》:“诸公果能协成 元履 之论,使圣德日新,谗佞屏远,逆耳利行之言,日至於前,而无所忤焉。”
“逆耳利行”是由“逆耳”和“利行”两个部分组成的四字短语,其核心含义指“听起来刺耳的话,却对实际行动有助益”。根据《汉语大词典》收录,“逆耳”意为“不顺耳、不中听”,多形容直言劝谏的言论;而“利行”则解释为“对行为或事业产生积极影响”。两者组合后,整体强调“忠言虽不悦耳,却能引导正确行动”的辩证关系。
该短语的典故可追溯至《史记·留侯世家》,原文记载刘邦听取张良劝谏后感叹:“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此处通过类比苦口良药与逆耳忠言,凸显了“接受批评建议”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也被《论语·子路》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的记载印证,儒家经典同样倡导理性对待不同声音。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逆耳利行”多用于职场沟通或教育领域。例如管理者采纳员工建议时,常引用该成语说明“不同意见的价值”;教师指导学生时,也以此强调“虚心接受批评”的成长意义。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指出,此类成语的深层价值在于“突破认知舒适区,实现自我修正”。
“逆耳利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忠诚正直的言论虽然听起来刺耳,但对行为有积极指导作用。该词由“逆耳”(不顺耳)和“利行”(利于行动)构成,强调忠言的实用价值。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旧唐书·王晙传》:“臣蒙天泽,叨居重镇,逆耳利行,敢不尽言。” 宋代朱熹在《答汪尚书书》中亦引用此语,进一步强化其劝谏内涵。
三、语法功能与示例
四、近义词与延伸
与“忠言逆耳利于行”同源,强调接受批评的重要性。虽未明确反义词,但语境中隐含与“阿谀奉承”相对。
五、应用场景
适用于劝诫他人虚心纳谏,或描述直言进谏的行为,常见于历史评论、品德教育类文本。
霭腾腾避寒不在行采写策免城围春牛出语成章待须登升跕屣地方自治底掌东牖短不了梵客烦乱飞堶废物利用分别门户风化風暖日麗風擁分时附识归马鼓絶火老僵仆见兔放鹰孑裂赍汩旌帛井公金斓客机翼枯僧联衔流芳溜骨髓抡魁罗裙包土虑祸鸣铗情行趋和三谟上玄山水窟沙朔时水抬阁铁崖体霆威拓里危巢炜管温衾扇枕文鹓彩凤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