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鯰魚上竹竿”。 《爾雅翼·釋魚》:“﹝鮧魚謂之鮎魚﹞善登竹,以口銜葉而躍於竹上,大抵能登高。其有水堰處,輒自下騰上,愈高遠而未止。諺曰‘鮎魚上竹’,謂是故也。”
“鲇魚上竹”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nián yú shàng zhú,出自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比喻本想前進卻反而後退,或形容上升艱難、難以突破困境,常帶有貶義色彩。
其來源與鲇魚的特性相關:鲇魚雖有登高能力(如《爾雅翼》描述其“以口銜葉躍上竹竿”),但過程異常費力,故用來隱喻努力卻事與願違的處境。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成語有“得到提拔”的積極含義,但此解釋與主流權威來源矛盾,可能為誤讀。建議以歐陽修原文及多數詞典的貶義解釋為準。
成語通過鲇魚攀竹的吃力形象,生動反映了現實中努力與結果不成正比的困境,常用于職場、學業等需突破卻受阻的場景。
如需更深入溯源,可參考宋代文獻《歸田錄》或《爾雅翼》相關記載。
鲇魚上竹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不合時宜或不得當的事情發生了。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魚(魚類)和竹(竹子)。
它的筆畫順序是:魚(11)+ 竹(6)。
《鲇魚上竹》來源于《漢書·貨殖列傳》。故事是這樣的:當年廣陵王劉劭篡奪了帝位,他才貌出衆,卻殘暴無道。有一天,他竟然把魚放到竹子上,意圖誘使鳳凰前來。這種荒唐的行為被人們戲稱為“鲇魚上竹”,用來形容愚昧無知、不切實際的事情。
在繁體字中,鲇魚上竹的寫法為鮎魚上竹。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鲇魚上竹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鮎魚上竹”。這個詞的字形也稍有不同,但意義和用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他的建議就像是鲇魚上竹,完全不可行。
組詞:鲇魚、竹子、成語、拆分、筆畫、部首、近義詞
近義詞:不可行、行不通、不合時宜
反義詞:合時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