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有蓬草的土塊。一般指墳上長草的土塊,亦借指墳頭。《漢書·賈山傳》:“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託葬焉。” 顔師古 注:“顆謂土塊。蓬顆,言塊上生蓬者耳。” 宋 王安石 《東門》詩:“風流翳蓬顆,故地使人嗟。” 清 顧炎武 《霍山》詩:“春雪覆松杉,堂基對蓬顆。”
“蓬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古代喪葬文化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蓬顆(拼音:péng kē)指長有蓬草的土塊,通常用于描述墳頭上長滿雜草的土堆,借指墳頭本身。
詞源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賈山傳》:“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冢而托葬焉。”顔師古注:“顆謂土塊,蓬顆,言塊上生蓬者耳。”
其中“蓬”指蓬草,“顆”為土塊,合稱形容墳頭雜草叢生的景象。
文化意象
古人用“蓬顆”暗喻荒蕪的墳冢,表達對逝者或曆史遺迹的感慨。如宋代王安石《東門》詩:“風流翳蓬顆,故地使人嗟。”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
蓬顆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植物茂盛、叢生的樣子。
蓬顆的部首是艹,總計6個筆畫。
蓬顆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詩經·鄘風·蓼莪》中的“蓬藯葭簟,匪斯可安”。在現代漢語中,蓬顆被廣泛用于形容灌木叢生的景象。
蓬顆的繁體字為“蓬顆”。
在古代,蓬顆的寫法略有不同,可以寫作“蓬磕”、“蓬瞌”等,但意義相同。
1. 山間的叢林中,蓬顆茂密,繁花似錦。
2. 田野裡的野草蓬顆茂盛,隨風搖曳。
蓬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
1. 蓬松:形容植物長得茂盛,叢生而不緊密。
2. 蓬勃:形容生命力旺盛、充滿活力。
蓬顆的近義詞包括茂盛、繁茂,反義詞則是稀疏、稀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