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施。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将軍梁公神道碑》:“月抽官俸,日減私財,并入薰脩,鹹資檀施。” 明 葉憲祖 《北邙說法》:“虧煞你遇閒事,肯把真誠耐,虧煞你樂檀施,甘将貧困捱。” 清 錢謙益 《吾宗篇壽族侄虎文八十》:“宗人之賢者,毀家檀施,號肉身菩薩。”
(2).施主。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邱生》:“城中 王翁 ,敝寺檀施也。”
“檀施”是一個源自佛教文化的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布施
指慷慨贈與、救濟貧困的行為,尤其強調無私的財物或精神施舍。該詞源于佛教經典《大般若經》中佛陀化身為象王、舍身救濟衆生的故事。
施主
指進行布施的人,即向僧侶或寺廟捐贈財物的信徒。例如宋代《夢粱錄》記載,寺廟會将供品分給“檀施”或貴族家庭。
佛教背景
佛教強調“檀施”為六度(修行方法)之一,認為布施能積累功德,體現慈悲心。如唐代楊炯的碑文提到“月抽官俸,日減私財”以資檀施。
文學引用
清代錢謙益在《吾宗篇》中稱毀家纾難者為“肉身菩薩”,突顯檀施者的奉獻精神。
“檀施”既指善行本身,也指行善者,常見于宗教典籍和古代文獻。其核心是利他精神,融合了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對慈善的推崇。
檀施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檀(tán)和施(shī)。
檀的部首是木字旁,共有11個筆畫,是木材的一種,也可以指檀香木; 施的部首是方塊旁,共有5個筆畫,意思是施行、施展。
檀施的意思是指以檀香作為香火供奉,用于祭祀、修行和禅宗寺廟等場合。
檀施一詞來源于佛教,是中國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方法。繁體字為「檀施」。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檀施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1. 他每天都來廟裡檀施,虔誠地祈福。 2. 慈善機構舉辦檀施活動,為貧困地區送去溫暖。
組詞:檀木、檀香、施舍、修施、檀香廟等。
近義詞:供養、香燒、燃香等。
反義詞:占有、索取、貪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