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匏革的意思、匏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匏革的解釋

笙和鼓。皆八音之一。借指各種樂器。 唐 賈島 《觀冬設上東川楊尚書》詩:“匏革奏冬非獨樂,軍城未曉啟重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匏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匏”和“革”兩個字組成,屬于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古代樂器或與禮樂相關的器物。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字義分解:

    • 匏 (páo): 本義指一種葫蘆,即“匏瓜”。其果實外殼堅硬,中空,古代常剖開用作盛水或酒的器具(如匏樽)。在音樂領域,特指用匏瓜制成的樂器,是古代“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分類之一。最主要的匏類樂器是笙、竽等簧管樂器,其底座(笙鬥)即由匏瓜制成。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 “匏”字條。
    • 革 (gé): 本義指去毛加工過的獸皮,即皮革。在音樂領域,特指用皮革蒙制的樂器,同樣是“八音”之一。最主要的革類樂器是各種鼓,因為鼓面通常由皮革制成。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 “革”字條。
  2. “匏革”合義:

    • 泛指樂器: “匏”和“革”作為八音中的兩類,常并稱“匏革”來泛指樂器,特别是吹奏類(匏)和打擊類(革)樂器。它代表了古代樂器的重要材質分類。
    • 象征禮樂: 在古代文獻中,“匏革”常作為禮樂制度的象征或代稱。因為禮樂活動離不開這些樂器,它們承載着禮儀教化的功能。
    • 具體指笙與鼓: 有時也特指最具代表性的匏類樂器(笙或竽)和革類樂器(鼓)。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弦匏笙簧,會守拊鼓”,這裡的“匏”與“鼓”(革的代表)常被關聯。
  3. 文獻例證與用法:

    • 常出現在描述禮樂、祭祀、慶典等莊重場合的古文中。例如:

      “陳其犧性,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弦匏笙簧,會守拊鼓。” (《禮記·樂記》) (這裡“弦匏笙簧”與“拊鼓”并提,體現了“匏”類與“革”類樂器在禮樂中的核心地位。)

    • 也用于比喻和諧的聲音或禮樂教化。例如:

      “匏革相和,音聲不匮。” (後世文賦中形容音樂和諧、禮樂昌明的比喻用法)。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 “匏革”詞條及相關文獻例證。

  4. 現代使用: “匏革”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屬于典型的文言詞彙。它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禮樂、音樂史、文獻解讀或特定成語(如“匏革相和”)的學術或文學語境中。日常口語和現代書面語基本不再使用。

“匏革”指代古代八音分類中的“匏類”(葫蘆制樂器,如笙竽)和“革類”(皮革制樂器,如鼓),合稱泛指樂器,尤其是吹奏與打擊樂器。它是古代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象征符號,常見于描述祭祀、慶典等莊重場合的古文獻中。其核心含義在于代表以特定材質(匏瓜、皮革)制成的、用于禮樂儀式的樂器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匏革”是古代漢語中與樂器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匏革”指笙和鼓,分别屬于中國古代“八音”分類中的“匏”類與“革”類樂器。二者常被并列使用,代指多種樂器的合奏,如唐代賈島《觀冬設上東川楊尚書》詩雲:“匏革奏冬非獨樂,軍城未曉啟重門。”


二、字義分解

  1. 匏(páo)
    原指匏瓜(葫蘆的一種),後引申為以匏為材質的樂器,如笙、竽等吹奏類樂器,屬“八音”之一。

  2. 革(gé)
    本義為加工後的獸皮,此處特指以皮革制成的打擊樂器,如鼓,亦屬“八音”之一。


三、文學與文化應用

在文學作品中,“匏革”常被用作樂器的統稱,象征宴樂、慶典或軍樂場景。例如:


“匏革”是古代對笙、鼓兩類樂器的合稱,既體現傳統樂器分類(八音),也常用于文學修辭中代指音樂場景。其含義可通過字源、文獻用例及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鸠布服不花補進禅居出布除惡務本春盤鋤耘磴石钿徽釘齒耙定絃東西二府東巡風發奮翔國之幹城寒暑表畫服皇極誨接見德思齊蕉農井床禁檢僦費匶路巨雄孔粒蠟氏裡司龍德慢調蠻禽馬屁默告目所未睹惱犯懦尫拍平祈寒勸農使任令沙海賞慶盛門沈疴石跗壽安四星素契拖地錦秃刷外來詞刓阙鄉壩閑言贅語消爍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