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側的意思、平側的詳細解釋
平側的解釋
平仄。 唐 寒山 《詩》之一:“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國風漢魏六朝上》:“ 蔡寬夫 《詩話》雲:‘ 秦 漢 以前,字書未備,既多假借,而音無反切,平側皆通用。’” 清 盧文弨 《鐘山劄記·字義不隨音區别》:“未别四聲以前,古人為詩亦無平側之分。”
詞語分解
- 平的解釋 平 í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别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輩。 安定、安靜:平安。平服。 治理,鎮壓:平
- 側的解釋 側 (側) è 旁:側面。側影。側門。側室。側翼。側記(關于某些活動的側面的報道)。 斜着:側重(恘 )(偏重)。側射。側卧。側枝。側芽。輾轉反側。 卑陋:側陋(.偏僻簡陋;.指地位低下)。 正 側
網絡擴展解釋
“平側”是漢語音韻學中的一個術語,指漢字聲調的平聲與仄聲(又稱“側聲”)的區分,主要用于古典詩詞的格律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平側”即“平仄”,指漢字四聲中的平聲與非平聲(仄聲)的分類。其中:
- 平聲:聲調平緩,無升降變化(現代普通話分為陰平、陽平,如“媽”“麻”)。
- 側(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有升降或短促變化(如“馬”“罵”“莫”)。
-
曆史演變
- 唐代以前,漢字音調尚未系統區分四聲,平仄常以“平側”代稱。例如唐代寒山的詩句“平側不解壓”反映了當時對聲調規則的探索。
- 宋代以後,隨着音韻學發展,“平仄”逐漸取代“平側”,成為更通用的術語。
應用場景
- 詩詞格律:平仄搭配是古典詩詞對仗、押韻的基礎。如近體詩要求平仄交替,避免“失粘”或“失對”。
- 古籍研究:清代盧文弨《鐘山劄記》提到“未别四聲以前,古人為詩亦無平側之分”,說明這一概念對理解早期文學形式的重要性。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平側”一詞已較少使用,多以“平仄”替代,但在研究古典文學或音韻學時仍可能遇到。例如,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載了“平側皆通用”的語言現象。
參考資料
- 關于曆史用法可查閱《苕溪漁隱叢話》及《鐘山劄記》。
- 現代解釋可參考音韻學工具書或古典詩詞格律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平側》這個詞的意思:
《平側》一詞意指物體的兩側平衡、平齊。具體而言,指物體左右兩側在水平方面上平均、對稱排列。
拆分部首和筆畫:
《平側》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平》的部首為立,總筆畫數為5;《側》的部首為人,總筆畫數為8。
來源和繁體:
《平側》一詞源自漢語,在使用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衡觀念。繁體字為「平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一定差異。但是,《平側》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例句:
1. 每一輛車的兩側都需要裝有平側的車身鏡,以方便駕駛員觀察。
2. 這幅畫的四個角落都有平側的石塊作為穩定的基礎。
組詞:
平衡、側面、左右、對稱
近義詞:
平齊、對等、均衡、統一
反義詞:
不平、不齊、不均衡、不對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