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橐臯的意思、橐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橐臯的解釋

地名。今作 柘臯 ,在 安徽省 巢湖市 境。《春秋·哀公十二年》:“公會 吳 於 橐臯 。” 杜預 注:“ 橐臯 ,在 淮南 逡遒縣 東南。” 陸德明 釋文:“橐,章夜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橐臯(Tuógā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詞彙,其核心指代中國古代的一處地名,今屬安徽省巢湖市。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沿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橐臯為古地名,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文獻。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橐臯,地名,春秋時吳地,在今安徽省巢湖市西北。”其名稱可能源于古越語或楚地方言,具體語源已不可考,但作為專有地名沿用至今。

  2. 字形字音解析

    • 橐(tuó):本義指口袋(如“囊橐”),此處為地名用字,無實義。
    • 臯(gāo):意為水邊高地,常見于古地名(如“漢臯”“江臯”),反映該地臨水的地理特征。

      讀音遵循“名從主人”原則,方言中保留古音,今普通話讀作Tuógāo。


二、曆史沿革與地理考據

  1. 春秋吳國重鎮

    橐臯最早為吳國屬地。《左傳·哀公十二年》載:“公會吳于橐臯。”記錄魯哀公與吳王夫差在此會盟,是吳國北上争霸的戰略據點之一。杜預注:“橐臯在淮南逡遒縣東南。”即今安徽巢湖市柘臯鎮。

  2. 漢代至明清沿革

    • 西漢置橐臯縣,屬九江郡。《漢書·地理志》明确載其建制。
    • 唐代為橐臯鎮,宋代稱柘臯,明清為巢縣轄鎮。清《讀史方輿紀要》稱其“為江淮沖要”,因水陸交通之利成為商貿樞紐。
  3. 今址定位

    今屬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柘臯鎮(“柘”為“橐”的俗寫演變),位于巢湖北岸,仍存明代石橋、清代老街等曆史遺迹。


三、文化意義與權威參證

  1. 曆史事件标志地

    南宋“柘臯之戰”(1141年)為宋金戰争關鍵戰役,宋軍于此大敗金兵,見《宋史·劉锜傳》。此戰鞏固了南宋江淮防線,凸顯橐臯的軍事地位。

  2. 學術考據依據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将春秋“橐臯”定位于今柘臯鎮,佐證其地理延續性。現代考古發現戰國楚墓群及漢代陶窯遺址,進一步印證其曆史縱深。


結語

“橐臯”作為存續兩千餘年的曆史地名,承載了春秋會盟、漢代置縣、宋金戰役等重大曆史記憶,其名稱演變(橐臯→柘臯)亦反映漢語語音與書寫的曆時變遷。今柘臯鎮之名,實為這一古老地名的活态傳承。

注音:橐臯(Tuó gāo)

今屬地: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柘臯鎮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2. 《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楊伯峻編著)
  3.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宋史·劉锜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5. 《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譚其骧主編)

網絡擴展解釋

“橐臯”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的地名,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發音

二、曆史沿革

  1. 春秋時期:屬吳國轄地,是吳、魯兩國會盟的重要地點。
  2. 西漢至東漢:西漢時置縣,隸屬九江郡,東漢時被廢除。
  3. 唐代以後:改為橐臯鎮,後因字形演變,“橐”逐漸訛傳為“柘”,最終定名“柘臯”。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橐臯”作為成語,形容品德高尚、堅守原則(出自《莊子·德充符》)。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相關來源權威性較低,可能與地名含義存在混淆,需謹慎參考。

四、地理位置與現狀

柘臯鎮現為安徽省巢湖市下轄鎮,保留有古建築群和曆史文化遺迹,如柘臯老街等,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标。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文獻原文,可查閱《春秋》《莊子》等古籍,或參考地方志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種丙向壁牙伯德不羞見菜色春歌翠袖紅裙德範發登風止睾牢更闌人靜溝門館使駭奇好來寶嘩啦啦見今見微知着徼捕賈作節度使潔廉積甲山齊盡哀金輪朝均産開拓課蜜口藏曠日經久嚂噓領牲六要梅生悶海愁山抹貼謀客逆呵錢貨诮譏啓閉秦皇島市蛩駏全行容美弱寡水蒼玉私窩子送人送恤帖發屯堡往天亡藝枉直惟垣卧酪蕭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