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rvivor] 殘存者;遺民
三陷之後,城中無孑遺。——《明史》
(1).遺留;殘存。《詩·大雅·雲漢》:“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遺。” 毛 傳:“孑然遺失也。” 陳奂 傳疏:“《方言》《廣雅》皆雲:孑,餘也。靡孑遺,即無餘遺。”《後漢書·應劭傳》:“逆臣 董卓 ,蕩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開辟以來,莫或茲酷。” 唐 白居易 《寓意詩》之一:“一朝為灰燼,柯葉無孑遺。”《明史·黃鳳翔傳》:“與其要福於冥漠之鬼神,孰若廣施於孑遺之赤子。” 郭沫若 《星空·洪水時代》詩:“那時節,魚在山腰遊戲,樹在水中飄搖,孑遺的人類全都逃避在山椒。”
(2).殘存者;遺民。《明史·忠義傳四·徐世淳》:“三陷之後,城中幾無孑遺。” 清 馮桂芬 《皖水迎師記》:“ 顧 賊嗣是擁衆數十萬,馳騁蹫躪於 浙 東西千裡中,陷城無虛月,勢益張, 江 浙 孑遺,無不趨 上海 洋涇之上。” 魯迅 《花邊文學·北人與南人》:“孑遺自然還是投降的,然而為奴隸的資格因此就最淺。”
(3).指遺迹。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那三兩個堆積在一段高地上的龐大的頑石,說不定會是冰河時代的孑遺。”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彩陶上的那些刻劃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 中國 文字的起源,或者 中國 原始文字的孑遺。”
"孑遺"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積澱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經曆重大災難或變故後殘存的人或事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該詞包含兩層釋義:一作名詞表示劫後餘生的幸存者,二作動詞表示遺留下來的殘存物。其詞源可追溯至《詩經·大雅·雲漢》"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原指大旱災後幸存的百姓,後詞義擴展至生物、文化等領域的遺存現象。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漢語大詞典》第二卷指出該詞經曆了"人類幸存者→生物活化石→文化遺存"的三階段發展。現代漢語中既保留古義如"浩劫孑遺",又發展出"孑遺植物""孑遺文化"等專業術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官網将銀杏、水杉等物種定義為"第四紀冰川孑遺物種",印證了該詞在科學領域的規範使用。
在語法功能方面,該詞具備名詞與動詞雙重詞性。作名詞時常見"浩劫孑遺""亂世孑遺"等偏正結構,作動詞時多采用"孑遺至今""孑遺于世"等動補結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其書面語屬性,現代口語中已鮮少使用,但在學術文獻、曆史著述中仍保持高頻應用。
“孑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可結合不同語境和領域進行解釋:
殘存者或遺民
指經曆災難、戰争等重大變故後幸存下來的少數人。例如《明史》中提到“三陷之後,城中幾無孑遺”,形容戰亂後幾乎無人幸存。魯迅也曾用“孑遺自然還是投降的”描述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群體狀态。
遺留或殘存的事物
古義中泛指孤立留存的事物,如《詩經·大雅》中的“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意為周地百姓幾乎全部消亡,僅存零星。
在古生物學領域,孑遺物種(亦稱古特有種或殘遺種)指遠古時期分布廣泛,後因地質、氣候變遷而退縮到局限區域的古老物種,例如:
這類生物被稱為“活化石”,形态與化石記錄高度相似,是研究生物演化的關鍵對象。
“孑遺”一詞兼具人文與自然科學内涵,核心圍繞“殘存”概念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詳細例證或生物學案例,可參考《漢典》《辭源》等權威辭書。
按诘白珉版圖備課邊爐冰柱車棧侈虐蟲草出敕楚賦詞條大拇指登登調察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仿行繁禧服命俯念高嚴悔之不及解何截齊捷書劫洗稽考進呈井底蛤蟆謹細叩枻狂發鈴閤靈質龍頭鋸角羅鏡鹿竹氀褐貓睛描花能法盤灘披款迫狹錢點三庚三世一爨勝冠射宿視死若生遂亡所見略同啼呼通財通爥刓泐問筶撾乖缃匳洗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