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心高氣傲。 唐 王泠然 《與禦史高昌宇書》:“近者伏承皇皇者華,出使 江 外,路次於 宋 ,依然舊遊,門生故人,動有十輩,蒙問及者衆矣,未嘗言 泠然 。明公縱欲高心不垂半面,豈不畏天下窺公侯之淺深。” 唐 李紳 《答章孝标》詩:“十載 長安 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前頭有将名 蘇武 ,早向 胡 庭自索強,直為高心欺我國,長交 北海 牧羝羊。” 蔣禮鴻 通釋:“《敦煌雜録》的‘高心我慢’和《維摩詰經講經文》的‘貢高我慢’語例相同,‘貢高’就是‘高心’。 徐復 説:‘貢高’,佛學術語,就是驕傲自高。”
(2).孤傲超俗之心。 唐 張氲 《醉吟》之二:“下調無人睬,高心又被瞋。”
(3).猶傾心。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搢紳之士,率多矜恃儒雅,高心世祿。”
“高心”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可靈活解讀:
心高氣傲
指人因自視過高而表現出傲慢态度,常帶有貶義。例如唐代李紳的詩句“何須空腹用高心”,便諷刺了這種自大心态。該含義在多個文獻中均有體現,如《敦煌變文集》提到“高心欺我國”,強調對他人的輕視。
孤傲超俗之心
形容超脫世俗的孤高心境,帶有一定褒義色彩。如唐代張氲《醉吟》中“高心又被瞋”,反映了文人雅士的清高姿态。
傾心、向往
在特定語境中可表示對事物的向往或專注,如南唐文獻中“高心世祿”,指對功名利祿的追求。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他雖有才華,卻因高心遭人疏遠”——此處明顯指向“傲慢”;而“詩人以高心寄情山水”——則偏向“超俗”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敦煌變文集》或唐代詩詞。
《高心》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心情或态度積極、樂觀、自信。當一個人有着高尚的心境,對自己的能力、未來和周圍的事物都有積極的看法和信心時,我們就可以說他具有高心。
拆分部首和筆畫《高心》的拆分部首是《高》和《心》。其中,《高》的部首是《斤》,它由2筆組成;《心》的部首是《忄》,它由3筆組成。
來源和繁體《高心》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高》和《心》的組合表示一個高尚的心境。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高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高》在古代寫作「髙」,由6筆組成;而《心》保持不變,仍然由3筆組成。
例句以下是一些關于《高心》的例句:
1. 他對困難充滿了高心,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
2. 她的高心精神感染了周圍的人,大家都變得積極起來。
3. 學會保持高心,便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與《高心》相關的組詞包括:高尚、高瞻遠矚、高亢、高傲等。
與《高心》近義的詞語有:豪情壯志、胸懷大志、堅毅自信等。
與《高心》反義的詞語有:頹廢、消極、悲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