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的意譯。即 釋迦牟尼 。《修行本起經》卷上:“佛告童子,汝卻後百刼,當得作佛,名 釋迦文 。(原注:漢言 能仁 )……於是 能仁 菩薩以得決言,踴躍歡喜。”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皇矣 能仁 ,撫期命世。”《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號 釋迦文 者,譯言 能仁 ,謂德充道備,堪濟萬物也。” 唐 陳子昂 《燕然軍人畫像銘》:“當聞西方之聖有 能仁 者,兇吉之業,各極以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蔣太史》:“隻有君親無報答,生生常自祝 能仁 。”參閱 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能仁與仁祠》。
“能仁”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釋義
指一個人兼具能力與仁德,即“能”代表才幹、能力,“仁”代表仁愛、善良。強調在擁有才能的同時,心懷善意、樂于助人。
使用場景
常用于贊美德才兼備的人,或形容在工作和生活中既展現能力又體現關懷的品行。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道德标準,“能仁”體現了“修身”與“濟世”的結合,如《論語》中“仁者愛人”的延伸。
專指釋迦牟尼
在佛經漢譯中,“能仁”是梵語釋迦牟尼的意譯,意為“有能力與仁義的智者”。例如《修行本起經》記載:“漢言能仁……能仁菩薩以得決言,踴躍歡喜。”。
宗教意義
強調佛陀兼具智慧(能力)與慈悲(仁德)的雙重特質,成為佛教徒修行的典範。
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經典中的具體引用或儒家相關論述,可查閱《修行本起經》或《論語》原文。
“能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能”的部首是“肉”,筆畫數是“10”;“仁”的部首是“人”,筆畫數是“4”。
“能仁”一詞來源于《論語》中的一句話:“能行五者,天生之《能》、可以《仁》也。”意思是指一個人若能實踐五種行為,就擁有了天生的能力和可以稱之為仁的品德。
在繁體字中,“能”和“仁”的字形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例如,古代對“能”的寫法是帶有“日”字旁的“㐅”;對于“仁”,則是将“人”字的右邊加上兩橫,形成“䢀”字。隨着漢字書寫形式的發展,現代的“能仁”寫法逐漸統一為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形式。
以下是使用“能仁”一詞的例句:
一些與“能仁”相關的詞語:
一些與“能仁”相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