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難兄難弟的意思、難兄難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難兄難弟的解釋

[fellow sufferers] 共患難或處于同樣困難境地的人

詳細解釋

(1).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陳元方 子 長文 ,有英才,與 季方 子 孝先 各論其父功德,争之不能決。咨之 太丘 。 太丘 曰:‘ 元方 難為兄, 季方 難為弟。’” 劉孝标 注:“一作‘ 元方 難為弟, 季方 難為兄’。”意謂 元方 卓爾不群,他人難為其兄; 季方 也俊異出衆,他人難為其弟。後遂以“難兄難弟”指兄弟兩人才德俱佳,難分高下。《北史·宋隱等傳論》:“ 正玄 難兄難弟,信為美哉!”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四:“若二人( 竇臮 、 竇永 )者,遊藝絶倫,友誼尤篤,真難兄難弟哉!” 明 謝谠 《四喜記·雙桂聯芳》:“天馬步 瀛洲 ,恩賜黃封杏花酒。喜難兄難弟,并占鰲頭。”《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高老先生 原是老先生同盟,将來自是難兄難弟可知。”

(2).比喻兩物并美,各有千秋。亦作“ 難弟難兄 ”。 清 魏源 《二室行》:“ 太室 之勝山内藏, 少室 之奇山外仰。難弟難兄孰相讓?”

(3).用于譏諷兩者同樣低劣。 清 李漁 《蜃中樓·阃鬧》:“一個不通文理,一個不達時務,真是難兄難弟。”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但這種東西,在今天看來,和 南北朝 時代的四六骈文, 明 清 時代的八股文,其實是難兄難弟。”

彼此曾共患難或同處困境的人。 元 張可久 《折桂令·湖上飲别》曲:“難兄難弟俱白髮相逢異鄉。無風無雨未黃花不似重陽。” ********* 《經曆》四六:“除‘家長’外,我們還有幾個‘難兄難弟’,倘若這裡所用的‘難’字可作‘共患難’的‘難’字解。” 鄭義 《迷霧》八:“ 方玉桦 一言未發,但看得出她也有點激動,她顯然記起他們是一九五七年的難兄難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難兄難弟"是由"難"字多音屬性形成的多義成語,其釋義需分音辨析:

一、nán xiōng nán dì(原典讀音) 指兄弟才德相當,難分高下。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争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漢語大詞典》收錄此典源,強調該詞最初用于褒揚兄弟品學俱佳(來源:《世說新語》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nàn xiōng nàn dì(今常用讀音) 指處境相似、共曆患難者,含相憐相惜之意。此引申義最早見于明代《警世通言》第七卷:"此正是'難兄難弟',終日聚談為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明确标注此讀音對應"共患難的人"詞條(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義演變軌迹顯示:宋元時期仍以原典褒義為主,明清話本小說中逐漸衍生出患難相恤的引申義。民國時期白話文運動後,第二讀音成為主流用法。當代語用調查顯示,93%的母語使用者更傾向使用nàn音表達共同困境含義(數據來源: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難兄難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隨讀音不同而變化,具體解釋如下:

一、原義(讀音:nán xiōng nán dì)

  1. 出處: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陳寔評價兩個兒子陳元方和陳季方時,稱“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為兩人同樣優秀,難分高下。
  2. 本義:形容兄弟才德相當,不分伯仲,含褒義。

二、演變後的含義

  1. 反用為貶義(仍讀nán)
    現代常反用此詞,諷刺兩人同樣差勁或處境相似(多指負面),例如:“這兩人偷奸耍滑,真是難兄難弟”。

  2. 共患難的含義(讀音:nàn xiōng nàn dì)
    指共同經曆困境、彼此扶持的人,如:“地震中他們互相救助,成了難兄難弟”。

三、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四、近義與反義詞

該成語因讀音和語境不同,含義差異顯著,使用時需注意區分。其演變也反映了語言在曆史中褒貶轉化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邊茶變面鄙老草木知威籌幄傳閲淳均寸白蟲大婚大王點畫墆鬻凍剝剝豆娘斷屠粉圖港口槀砧宮桃廣屋猴兒崽子厚善回帆輝爛回汀惠政溷然家大人嘉蓮建侯金壺墨汁金礦看板娘雷神冷眉冷眼令達倫物爐氲被褐懷寶蚍衃強買強賣青林黑塞清祀散缺神女峽神通廣大收掇瘦米霜高束裝盜金條昶鐵棒亭閣踢透塗脂抹粉王碼電腦尪驽違遠無辯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