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 不疑 , 不疑 謝有之,買金償。後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慙,以此稱為長者。”後因以“束裝盜金”謂無端見疑。《藝文類聚》卷二三引 南朝 宋 顔延之 《庭诰》:“嫌或疑心,誠亦難分。動容竊斧,束裝盜金,又何足論也。”
“束裝盜金”是一個古代成語,其核心含義為“無端見疑”,即無緣無故被懷疑。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漢書·直不疑傳》:
漢代官員直不疑的同僚誤将他人的金子帶走,失主懷疑是直不疑所偷。直不疑未辯解,主動買金賠償。後真相大白,失主深感慚愧。此故事強調“無故受疑”的情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束裝盜金》是一個成語,中文拼音為shù zhuāng dào jīn。下面來詳細了解該詞的各個方面:
“束裝盜金”指的是虛有其表,表面光鮮卻内裡虛假或者毫無真實價值。形容裝潢華麗的外表下,實際上隻是一場空。通常用來描述表面浮華卻毫無實質的事物,或是表面上有聲有色卻缺乏實質意義的行為。
《束裝盜金》的部首拆分為:
束(手+木)- 手:表示動作的手部,木: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
裝(裝束):指穿着衣服,打扮的樣子
盜(皿+周)- 皿:表示與器皿相關的事物,周:表示外圍
《束裝盜金》共有17畫,拆分各個字的筆畫如下:
束(8畫):丨(1畫)+二(2畫)+丨(1畫)+丶(1畫)+丶(1畫)+丶(1畫)+一(1畫)
裝(8畫):衤(5畫)+士(3畫)
盜(9畫):皿(4畫)+周(5畫)
金(8畫):钅(5畫)+十(2畫)+ 丨(1畫)
《束裝盜金》這個成語來源于明代作家楊摩诘的《竹窗風雨夜談》,其中的一句話是:“虛文蓋棺束裝盜金。”後來,人們将這句話中的“盜金”作為成語,用來形容虛有其表的行為。
《束裝盜金》的繁體字為“束裝盜金”。
古時候《束裝盜金》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
束 - 改古為縮寫“⺈”之後寫作“”
裝 - 改古為縮寫“衤”之後寫作“”
盜 - 改古為縮寫“皿”之後寫作“”
金 - 改古為縮寫“钅”之後寫作“”
他雖然穿着花哨的外衣,但實際上一無所有,完全是個“束裝盜金”的人。
束縛、穿戴、盜竊、金銀、金光閃閃
華而不實、假裝、僞善、表面文章、浮華
内在有實力、真實、誠實、實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