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失不全。《魏書·樂志》:“故使樂章散缺,伶官失守。” 宋 曾鞏 《<王深父文集>序》:“其破去百家傳注,推散缺不全之經,以明聖人之道於千載之後。”
“散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 quē,其核心含義為“散失不全”,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延伸含義
《魏書·樂志》:“故使樂章散缺,伶官失守。”(形容音樂文獻因散失而殘缺)
曾鞏《<王深父文集>序》提到“推散缺不全之經”(指古籍因散佚而不完整)。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魏書》或宋代文集(如、4、6的文獻來源)。
《散缺》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脫落、不齊全”的意思。
《散缺》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丿),右邊是“缶”(缶)。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散缺》作為漢字詞語,沒有特定的來源故事或傳說。它是由“散”和“缺”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表示脫落或不完整的狀态。
《散缺》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散缺》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變化。
1. 街上的路燈散缺了許多,顯得昏暗不明亮。
2. 這個舊房子的門窗散缺了很多,雨水漏進來了。
1. 散發:散落出、發出。
2. 缺點:不完美的地方、瑕疵。
3. 散漫:松散、沒有規律。
1. 不全:不完整、缺少。
2. 脫落:掉下來、掉落。
完整:不缺少、沒有損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