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llow sufferers] 共患难或处于同样困难境地的人
(1).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陈元方 子 长文 ,有英才,与 季方 子 孝先 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 太丘 。 太丘 曰:‘ 元方 难为兄, 季方 难为弟。’” 刘孝标 注:“一作‘ 元方 难为弟, 季方 难为兄’。”意谓 元方 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 季方 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北史·宋隐等传论》:“ 正玄 难兄难弟,信为美哉!”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四:“若二人( 竇臮 、 竇永 )者,游艺絶伦,友谊尤篤,真难兄难弟哉!” 明 谢谠 《四喜记·双桂联芳》:“天马步 瀛洲 ,恩赐黄封杏花酒。喜难兄难弟,并占鰲头。”《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高老先生 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
(2).比喻两物并美,各有千秋。亦作“ 难弟难兄 ”。 清 魏源 《二室行》:“ 太室 之胜山内藏, 少室 之奇山外仰。难弟难兄孰相让?”
(3).用于讥讽两者同样低劣。 清 李渔 《蜃中楼·阃闹》:“一个不通文理,一个不达时务,真是难兄难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但这种东西,在今天看来,和 南北朝 时代的四六骈文, 明 清 时代的八股文,其实是难兄难弟。”
彼此曾共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髮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 ********* 《经历》四六:“除‘家长’外,我们还有几个‘难兄难弟’,倘若这里所用的‘难’字可作‘共患难’的‘难’字解。” 郑义 《迷雾》八:“ 方玉桦 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点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兄难弟。”
"难兄难弟"是由"难"字多音属性形成的多义成语,其释义需分音辨析:
一、nán xiōng nán dì(原典读音) 指兄弟才德相当,难分高下。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汉语大词典》收录此典源,强调该词最初用于褒扬兄弟品学俱佳(来源:《世说新语》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nàn xiōng nàn dì(今常用读音) 指处境相似、共历患难者,含相怜相惜之意。此引申义最早见于明代《警世通言》第七卷:"此正是'难兄难弟',终日聚谈为乐。"《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明确标注此读音对应"共患难的人"词条(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义演变轨迹显示:宋元时期仍以原典褒义为主,明清话本小说中逐渐衍生出患难相恤的引申义。民国时期白话文运动后,第二读音成为主流用法。当代语用调查显示,93%的母语使用者更倾向使用nàn音表达共同困境含义(数据来源: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难兄难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随读音不同而变化,具体解释如下:
反用为贬义(仍读nán)
现代常反用此词,讽刺两人同样差劲或处境相似(多指负面),例如:“这两人偷奸耍滑,真是难兄难弟”。
共患难的含义(读音:nàn xiōng nàn dì)
指共同经历困境、彼此扶持的人,如:“地震中他们互相救助,成了难兄难弟”。
该成语因读音和语境不同,含义差异显著,使用时需注意区分。其演变也反映了语言在历史中褒贬转化的特点。
班姑标识拨卷嗤怪捣治打小尖大幸典宝踶蹶饭箩发石车飞逝耕耒广莫风广骛鼓剑滚尘诃咄华府黄干干黄虀白饭鬟云郊祀歌假座接力棒结邻句驳据险具足戒连桥历行露天采矿漠闵沐巾啓轮青陵青霄钦颐旗翼日度儒史如醉如梦上利食褐帅伏说好术士舒暇所荷体念铜鞮投辖外嬖外刚内柔尪孱唯其掀翻详恳霞区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