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剝剝的意思、凍剝剝的詳細解釋
凍剝剝的解釋
形容寒冷透涼之狀。 元 馬緻遠 《黃粱夢》第三折:“我則見凍剝剝一行老小,戰欽欽四體頻搖。”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三折:“我凍剝剝靠着這賣文為活,窮滴滴守着這單(簞)瓢也那陋巷。”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二折:“多管是人遭遇,料應來天對當,走将來凍剝剝雪上加霜。”
詞語分解
- 凍的解釋 凍 (凍) ò 液體或含水分的東西遇冷凝結:凍結。凍害。凍餒。 湯汁凝成的膠體:魚凍。肉凍。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凍得慌。防凍。凍傷。凍瘡。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剝剝的解釋 象聲詞。 唐 韓愈 《剝啄行》:“剝剝啄啄,有客至門。” 宋 梅堯臣 《春日東齋》詩:“剝剝禽敲竹,薰薰日照花。” 魯迅 《彷徨·幸福的家庭》:“那麼,不理他,聽她站在外面老是剝剝的敲?這大約不行
專業解析
“凍剝剝”是一個漢語拟聲詞兼狀态形容詞,主要用于形容因寒冷而身體發抖、牙齒打顫或物體因寒冷而發出的聲響或狀态,帶有鮮明的寒冷刺骨、令人不適的意味。其詳細解釋如下:
-
核心含義:
- 形容寒冷刺骨、令人發抖的狀态或聲音: 這是“凍剝剝”最核心的含義。它描繪的是人或動物在極度寒冷的環境中,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如牙齒打顫發出“剝剝”聲,或身體因寒冷而瑟縮發抖),或者物體(如門窗)在嚴寒中因收縮、凍結而發出的輕微爆裂聲或嘎吱聲。它傳達的是一種冰冷、僵硬、不舒適甚至痛苦的感受。
-
構詞與修辭分析:
- “凍”: 點明核心情境是“寒冷”、“冰凍”。
- “剝剝”: 是疊音拟聲詞後綴。
- 拟聲: 模拟牙齒因寒冷而不停打顫發出的“咯咯”聲,或者衣物摩擦、身體發抖、物體輕微爆裂的聲響。
- 狀态強化: 通過疊音形式,強烈地渲染和強調了寒冷帶來的持續、劇烈、令人難受的狀态(發抖、僵硬、瑟縮)。
- ABB式結構: 這種結構(單音節形容詞+疊音後綴)在漢語中很常見(如“冷飕飕”、“紅彤彤”、“綠油油”),具有生動描繪狀态、增強形象感和情感色彩的作用。“凍剝剝”正是這種結構的典型例子,使寒冷的感受更加具體可感。
-
使用語境與風格:
- 文學性強: “凍剝剝”多見于古典小說、戲曲、詩詞等文學作品或具有文學色彩的口語描述中,用于營造寒冷的環境氛圍或刻畫人物在嚴寒中的窘迫、痛苦狀态。
- 口語化、方言色彩: 在現代漢語中,它更常出現在口語或某些方言中,書面語中使用相對較少。
- 描繪性、情感性: 帶有較強的描繪性和主觀感受色彩,傳達說話者對寒冷程度的強調和不適感。
-
例句解析(常見于古典文學):
- “那乞丐衣衫單薄,在寒風中凍剝剝地發抖。”(描繪人物因寒冷而劇烈顫抖的狀态)
- “隻聽得門窗凍剝剝作響。”(描繪物體因寒冷收縮發出的輕微聲響)
- “凍剝剝了手腳。”(形容手腳凍得僵硬、麻木、不聽使喚的狀态)
“凍剝剝”是一個形象生動的ABB式狀态形容詞,核心意義是形容因極度寒冷而産生的發抖、打顫的狀态或發出的輕微聲響。它通過“凍”點明寒冷主題,利用疊音後綴“剝剝”進行拟聲和狀态強化,整體傳達出一種冰冷刺骨、令人瑟縮發抖、極不舒適的感受。其使用多見于文學性語境和口語中,具有鮮明的描繪性和情感色彩。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之一,收錄了大量古今詞語,并對詞義、用法進行詳細考釋。其中對“凍剝剝”這類ABB式狀态詞有系統的收錄和解釋。可訪問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 進行查詢(需注意訪問權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代表,雖然可能未直接收錄“凍剝剝”這個相對古舊或口語化的詞,但其對“凍”字含義的解釋(“受冷或感到冷”)以及ABB式構詞法的說明,為理解“凍剝剝”提供了基礎。商務印書館出版。
- 《元語言詞典》或古典文學研究資料:由于“凍剝剝”多見于元明清小說戲曲(如《金瓶梅》、《水浒傳》及相關評注中可見類似用法),研究元明時期語言的詞典或對相關古典文學作品進行詞彙注釋的著作是理解其曆史用法的重要依據。例如,在分析《金瓶梅》等作品的詞彙時,學者常會對此類狀态詞進行考釋。相關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古典文學整理本及研究著作。
- 語言學著作(如《漢語形容詞用法詞典》、《現代漢語狀态形容詞研究》):專門研究漢語形容詞(特别是狀态形容詞)的學術著作,會對ABB式結構(如“冷飕飕”、“紅通通”)的構成、語義特征、語法功能、修辭效果等進行深入分析,這些理論有助于系統理解“凍剝剝”這類詞的性質和特點。相關著作由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出版社等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凍剝剝”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極度寒冷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發音為dòng bāo bāo(部分文獻也注音為 dòng bō bō),字面意為“寒冷透涼”,強調天氣或環境冷到刺骨的程度。
-
詳細解釋
- 該詞通過疊字“剝剝”增強寒冷的表現力,常用來描述冬季寒風刺骨、體感極冷的場景,例如北方嚴冬或風雪交加的天氣。
- 在文學作品中,多用于渲染凄涼、艱苦的環境,如元代雜劇《殺狗勸夫》中“凍剝剝跪在檐前地”等場景。
-
例句與用法
元代文獻中可見典型用例:
- 元·馬緻遠《黃粱夢》:“我則見凍剝剝一行老小,戰欽欽四體頻搖。”
-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忍下的就将我凍剝剝跪在簷前地。”
-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語或方言詞彙,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學創作或特定語境下可用來增強畫面感和情感表達。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哎哈熬夜百一詩榜聲被俘斃命博愛脖胦布帛寵榮創稾穿孔觸目經心竄斥翠霞錯指達材丹晖雕薪風餐露宿分隔粉嘴高不湊低不就高誓怪癖瑰異花片檢迹見死不救見微知萌假途滅虢近珰驚絕禁末津貼掘閱據轼龍雛鳳種龍蛇年末折曩時腦門兒平陵東前兒清閟人縫入寐三星約煽結杉松水深火熱庶明私谶素飈恬不為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山會海夏蟲朝菌笑迷迷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