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十二月臘祭的别稱。始于 殷 ,後代因循未改。一說始于 伊耆 。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四代臘之别名: 夏 曰嘉平, 殷 曰清祀, 周 曰大蠟, 漢 曰臘。” 南朝 宋 孔欣 《祠太廟》詩:“束帶從王事,結纓奉清祀。”《元史·禮樂志三》:“望瘞位,奏《肅事之曲》……禮成文備,歆受清祀。”
“清祀”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臘祭的别稱
指古代十二月舉行的臘祭儀式,始于殷商時期,後代沿用此名稱。據《獨斷》記載,不同朝代對臘祭的稱呼不同:夏代稱“嘉平”,殷代稱“清祀”,周代稱“大蠟”,漢代稱“臘”。
月份的代稱
在殷商時期,“清祀”也被用作臘月(十二月)的别稱。這一用法在後世文獻中仍有體現,如《元史》提到“禮成文備,歆受清祀”。
“清祀”屬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祭祀儀式與月份代稱展開,體現了古代農耕社會對歲時祭祀的重視。
《清祀》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qīng sì。它的意思是指在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或者敬祀先祖時,進行的祭奠、燃香拜祭等活動。
《清祀》的拆分部首為“示”和“礻”,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4畫。
《清祀》一詞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清明節等節日,人們會前往祖墓或祭祀場所,燃香、燒紙、祭拜祖先,表達對先輩的尊敬與紀念。
《清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清祀」。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清祀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别,但一般來說,清祀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清祀先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内容。
2. 清明節時,我會去祖墳進行清祀活動。
1. 清明節:傳統的祭祀節日,也稱“踏青節”。
2. 祭祀:指向神靈或先祖行禮、獻祭,表達敬意或寄托希望。
祭祀、祭奠、奠儀。
不敬、亵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