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豆娘的意思、豆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豆娘的解釋

[damselfly] 構成蜻蜓目束翅亞目的昆蟲,像蜻蜓而小。常在水邊或草地上飛行,吃小蟲

詳細解釋

(1).古代端午節用的一種飾物。用艾、蒲或以缯绡剪制而成,用以辟邪。《東京夢華錄·端午》“又釘艾人於門上” 鄧之誠 注轉引 陳元靓 《歲時廣記》卷二一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古端五詞﹞門兒高掛艾人兒……奴兒自是豆娘兒。”

(2).昆蟲名。又名豆娘子、燈心蜻蜓。形狀比蜻蜓略小,靜止時兩對翅直立在背上,常在水邊或草地上飛翔,吃小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豆娘是蜻蜓目束翅亞目(Zygoptera)昆蟲的統稱,屬小型蜻蜓類,因其體态纖細輕盈、色彩豔麗而得名。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豆娘特指“一類翅膀基部狹窄、靜止時直立合攏于背部的蜻蜓”。其生物學特征與民俗文化内涵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形态特征

    豆娘體長通常為2-4厘米,複眼間距寬于頭部寬度,翅脈結構細密呈網狀,停栖時四翅豎立于背部,區别于蜻蜓的平展翅形态。《中國動物志·昆蟲綱》記載其腹節細長如豆莢,部分品種呈現金屬光澤,如燦綠科(Chlorocyphidae)個體具有虹彩效應。

  2. 生态習性

    豆娘幼蟲(水虿)生活于清潔淡水環境,成蟲活躍于溪流、稻田等濕潤區域,捕食蚊蠅等小型昆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表明,豆娘對水質敏感,常被作為生态環境指示物種。

  3. 詞源考據

    “豆娘”一詞最早見于明代《蟲荟》,釋義為“形如豆莢,色若霓裳”,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将其納入藥用昆蟲範疇,現代方言中亦稱作“溪蟌”或“珥蟌”。

  4. 文化象征

    在東亞民間傳說中,豆娘被視為吉祥物,日本《萬葉集》詠歎其“纖影點苔”的意境,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則将其翅膀圖案用于服飾圖騰,象征生命與自然的聯結。

網絡擴展解釋

“豆娘”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昆蟲學定義

    • 生物分類:屬于昆蟲綱蜻蜓目束翅亞目,統稱“蟌”。體型比蜻蜓更纖細,靜止時兩對翅膀直立合攏于背部上方(蜻蜓翅膀平展)。中國約有650種,占全球蜻蜓目昆蟲的10%。
    • 形态特征:複眼間距較大呈啞鈴狀(蜻蜓複眼相連),前後翅形狀大小相近(蜻蜓翅差異大),體長多為2-5厘米,常見綠色或藍色。
    • 生态習性:栖息于水邊或草地,捕食蚊、蚜蟲等小型昆蟲,飛行能力較弱。
  2. 曆史與文化含義

    • 明代文獻:最早見于李夢陽《豆娘子》詩句,明确指代昆蟲。
    • 端午節飾物:部分古籍記載古代用艾草、絲帛制成“豆娘”作為端午辟邪裝飾,但此用法較少見。

其他别稱:豆娘子、燈心蜻蜓。民間偶稱“蛇醫”,因傳說其能療愈蛇傷(此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别人正在浏覽...

鹁姑不名譽不轉眼茶經暢然臣衛馳陳出臨辍耕從頌黨國當然笛膜反脣相稽方才風飡水宿豐亨分身無術分守要津公敵犷族寒天蒿憂喝破紅茸花蚨花燼華説矯虔豭豨金鎞窘隘爵踴儁朗斂衣澧澧令容戮殃賣文帽籠明鼓而攻之木椎撓節弄色陪嫁婆婆嘴牽引力悄無聲息青亭軟兀剌掃除騷牛讪怒手令踏地菘偷俗頽勢畏懼項巾喜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