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垂目謹視。《荀子·非十二子》:“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楊倞 注:“瞀瞀然,不敢正視之貌。”
(2).昏花。引申為昏昏沉沉。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至乃喀喀死於道邊,瞀瞀填於溝壑;削松筆以畫虎,鼓鉛刀而刻鵠。”
(3).愚昧無知貌。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石膏》:“病益盛,遂至不起,此蓋用藥者之瞀瞀也。” 明 唐順之 《建陳渡石橋記》:“則彼長民者,固衆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飽祿以嬉,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則瞀瞀而莫知。”
“瞀瞀”是一個較為罕見的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瞀”的本義來理解:
基礎含義
“瞀”本義指眼睛昏花、視線模糊,如《莊子·徐無鬼》中“予適有瞀病”,即描述目眩之症。疊用為“瞀瞀”時,可表示昏昏沉沉看不清楚的狀态,如《荀子·非十二子》中“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形容目光低垂、不敢直視的拘謹貌。
引申含義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多用于特定文學或學術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生理性目眩或心理性困惑)。
建議: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用例,可補充語境以便進一步分析其精準含義。
《瞀瞀》是一個比較常見但較為口語化的詞語,主要用于形容眼睛模糊、不清楚或視覺不佳等情況。當我們看不清楚東西時,就可以用“瞀瞀”來表達。
《瞀瞀》可以拆分為“目”、“氏”兩個部首。其中,“目”是指眼睛,表示與視覺相關的意思;“氏”表示聲調。根據《康熙字典》的檢索,拆分後的字形結構是目+氏。
根據筆畫的計算,《瞀瞀》一共有20畫,其中“目”部有6畫,而“氏”部有14畫。
《瞀瞀》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一個方言詞,隸屬于白話文中的口語表達。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這個詞逐漸進入了書面語和網絡用語中。
在繁體中文中,我們可以将《瞀瞀》寫作「矞瞀」或「暝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并沒有直接的記載《瞀瞀》這個詞組。因為它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彙,隨着語言的發展才出現的。
1. 外出時忘帶眼鏡,看到的隻是一片瞀瞀。
2. 眼睛一疲勞就會瞀瞀的,需要休息一下。
3. 看電視太近會導緻視力模糊,眼睛也會瞀瞀。
4. 剛醒來的時候,眼睛還有點瞀瞀。
1. 瞀瞀視:眼睛看不清楚,模糊視力。
2. 瞀瞀然:形容眼睛模糊不清的樣子。
3. 瞀瞀然不明:形容視力模糊,看不清楚。
4. 瞀瞀然一片:形容眼前一片模糊不清的景象。
1. 模糊:視力不清晰,不夠清晰可辨的。
2. 朦胧:形容目光不明亮或事物輪廓不夠清晰。
3. 模胧:形容光線弱,使事物不清晰。
4. 朦朦胧胧:形容眼睛或事物看不清,模糊不清。
1. 清晰:視覺清晰,容易識别的。
2. 銳利:指視力敏銳,能準确辨别事物。
3. 明亮:形容事物或視力明亮、光亮。
4. 鮮明:指事物輪廓清晰,容易辨認。
【别人正在浏覽】